[发明专利]车辆用充电发电机及其整流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10202854.7 | 申请日: | 2009-05-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99707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09 |
发明(设计)人: | 国分修一;桝本正寿;国井启次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
主分类号: | H02M7/12 | 分类号: | H02M7/12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朱 丹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充电 发电机 及其 整流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充电发电机及其整流装置。
背景技术
车辆用充电发电机的整流装置中,在用于整流由电枢(armature)绕 组产生的三相交流功率的全波整流器中,为了降低该功率损失,提出了由 MOSEFT(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构成的全波整流器。
例如,已公开了作为用于导通或截止规定相的MOSFET的控制电路, 当不同于该规定相的其它相的相电压超过阈值时,导通(ON)或截止(OFF) 整流该规定相的电流的ARM微处理器元件的技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JP特开2004-7964号公报
但是,在所述以往技术中,并没有充分考虑发电电压设定值低时的基 于寄生二极管整流的功率损失的增大以及启动发动机时等的相电压的变 形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高效率且稳定操作的车辆用充电发 电机及其整流装置。
本发明的车辆用充电发电机及其整流装置具有:将输出三相交流电压 的电枢绕组的交流输出电压全波整流成为直流电压的整流电路;和指令构 成整流电路的开关元件的导通或截止的控制电路,控制电路根据从构成三 相交流的第一相的相电压、第二相的相电压、第三相的相电压以及整流电 路的输出电压计算出的计算信号决定整流电路的所述开关元件的导通或 截止定时。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高效率且稳定操作的车辆用充电发电机 及其整流装置。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构成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充电发电机装置的电路 图。
图2表示图1的三相整流装置其中一相的控制电路图。
图3表示通过图1的整流装置的控制电路控制的操作说明图。
图4表示图1的三相整流装置的控制电路框图。
图5表示通过构成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控制电路从而进行控制的 操作说明图。
图6表示图5的控制电路图。
图7表示基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操作说明图。
图8表示图7的控制电路图。
图中:1-三相充电发电机;2-三相整流电路;3-控制电路;4-电 流控制电路;5-指令控制电路;6-电池(battery);7-负载装置;11 -U相绕组;12-V相绕组;13-W相绕组;14-励磁绕组;21~26- MOSFET。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利用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这里,作为一 个例子,利用由发动机驱动并向车辆的电池或电流负载提供功率的车辆用 充电发电机的整流装置进行说明。
在所述的以往技术中,因为由规定的阈值检测相电压信号,特别是在 由来自ECU等的外部装置的信号指示发电电压设定值的车辆用充电发电 机中,认为存在根据发电电压设定值无法使MOSFET有效操作的可能性。 例如,发电电压设定值设定得比对应于规定阈值的电压低时,由于相电压 不会到达规定的阈值,因此不会使MOSFET导通(ON),而通过寄生二 极管整流的时间会变长。因此,存在增加全波整流器中的功率损失,且电 流负载得不到需要的功率的可能性。
另外,在发动机启动时等中旋转数低或发电量少时,由于在相电压波 形上产生变形,相电压波形变成接近于正弦波形状,因此存在得不到正确 的导通时间或截止时间且从电池经过MOSFET向电枢绕组流过逆向电流 的隐患。
也能与外部信号对应地切换规定的阈值,但是存在控制电路规模变 大、成本变高的问题。另外,由于基于发电电流或发电旋转数等的发电状 态,相电压上会产生变形,因此认为存在无法使MOSFET有效操作的可 能性。因此考虑设置旋转数检测电路等,在规定阈值以上时使MOSFET 导通,但是存在控制电路规模变大、成本变高的问题。另外,为了使其稳 定操作,也能够与发电电压设定值对应地切换阈值,但是存在控制电路规 模变大、成本变高的问题。
因此,如以下说明的实施例,在由MOSFET等的开关元件构成的全 波整流器中,提供一种不受发动机启动时的发电状态或在基于2个电枢绕 组间产生的相互感应电压的波形的变形的影响的稳定操作的车辆用充电 发电机的整流装置。
(实施例1)
图1是构成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充电发电机整体的电路 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未经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0285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