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发动机油气分离器的回油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93062.8 | 申请日: | 2009-10-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72208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17 |
发明(设计)人: | 张侠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M13/04 | 分类号: | F01M13/04 |
代理公司: | 广州中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黄 洋 |
地址: | 241009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动机 油气 分离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发动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到发动机曲轴箱通风系统的油气分离器。
背景技术
为防止发动机曲轴箱内的油气窜入大气和造成机油变质,发动机都必须安装油气分离器。目前发动机的油气分离器有多种,迷宫式、旋风式、过滤器式等,这些油气分离器往往被设置在发动机气门室罩盖内或气门室罩盖外,然后在气门室罩盖内或外设置一回油孔让油气分离器分离后的机油流回到发动机曲轴箱内,而气体则通过进气歧管进入发动机。无论哪种形式的油气分离器,其回油效果对油气分离效率起着重要作用,回油孔上部的压力一旦小于下部压力过多时,就会出现倒吸油的现象,导致油气分离的效果大打折扣。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可有效防止倒吸油现象的发动机油气分离器的回油装置。
本发明的发动机油气分离器的回油装置包括用于隔开进气歧管与曲轴箱的平板,所述平板上设置有圆形的回油孔,关键在于所述回油孔的下方设置有一个自闭阀,所述自闭阀的顶部与一个伞状的助力部件固定连接,所述助力部件的底部开有回油缺口,所述助力部件位于回油孔的上方。
在正常油气分离时,自闭阀位于回油孔的下方,与回油孔之间具有一定间隙,分离出来的油滴自助力部件的回油缺口流向回油孔,并通过回油孔流回曲轴箱;当发动机曲轴箱内的压力大于进气歧管压力过多而产生倒吸气现象时,倒吸的气流就会带动伞状的助力部件向上移动,从而带动自闭阀将回油孔堵住,防止倒吸油。
上述自闭阀可以利用下述方式实现:所述自闭阀为轮廓大于回油孔的平板,自闭阀安装在回油孔的下部并可沿回油孔轴线上下移动;或者所述自闭阀为伞状,安装在回油孔的下部并可沿回油孔轴线上下移动,所述回油孔的直径小于自闭阀底部的直径。
上述自闭阀与助力部件最好通过螺纹杆连接,这样可以通过螺纹的旋合长度来调节自闭阀与助力部件的间距,从而防止因重量和压差计算不当而产生自闭阀失效的问题。
为防止自闭阀因回油孔处油液的吸附作用而一直堵在回油孔处,影响正常的曲轴箱油气分离,本发明的回油装置还设置有回位弹簧,所述回位弹簧的上、下端分别抵靠在回油孔的底部和自闭阀的顶部。这样通过弹簧、自闭阀以及助力装置的共同作用,可以精确控制自闭阀的移动,确保只有当曲轴箱与进气歧管的气压差超过一定数值后,助力装置带动自闭阀向上移动并压缩弹簧,自闭阀才会堵住回油孔,当曲轴箱与进气歧管的气压差小于上述数值后,在弹簧的弹力作用下自闭阀向下移动,与回油孔脱离接触,这样就不会影响油气分离装置的正常工作。
为改善回油效果,所述回油孔的周边为向下凹陷呈碗状的积油部,所述回油孔位于积油部的中间,这样分离出来的油滴首先会汇集在积油部,然后才从回油孔流回曲轴箱。
本发明的发动机油气分离器的回油装置结构简单、成本低、容易制造及安装,回油效果好,可以有效防止倒吸油的现象发生,保障油气分离器的油气分离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回油装置的顶部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回油装置的底部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实施例1: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的发动机油气分离器的回油装置包括用于隔开进气歧管与曲轴箱的平板1,所述平板1上设置有圆形的回油孔2,所述回油孔2的下方设置有一个可在曲轴箱向上气流的作用下自动将回油孔2堵住的自闭阀3,所述自闭阀3为伞状,安装在回油孔2的下部并可沿回油孔轴线上下移动,所述回油孔2的直径小于自闭阀3底部的直径。自闭阀3的顶部与一个伞状的助力部件4通过螺纹杆5固定连接,所述助力部件4的底部开有回油缺口6,所述助力部件4位于回油孔2的上方。
在正常油气分离时,油滴自助力部件4的回油缺口6流向回油孔2,并通过回油孔2流回曲轴箱;当发动机曲轴箱内的压力大于进气歧管压力过多而产生倒吸气现象时,倒吸的气流就会带动伞状的自闭阀3和助力部件4向上移动,从而使自闭阀3将回油孔2堵住,防止倒吸油。
为改善回油效果,所述回油孔2的周边为向下凹陷呈碗状的积油部7,所述回油孔2位于积油部7的中间,这样分离出来的油滴首先会汇集在积油部7,然后才从回油孔2流回曲轴箱。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9306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