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工业盐泥基复合除磷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184865.7 | 申请日: | 2009-10-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93185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4-14 |
发明(设计)人: | 王世和;刘焱;卓运红;张维;朱丹;周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J20/02 | 分类号: | B01J20/02;C02F1/28;C02F1/58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叶连生 |
地址: | 211109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工业盐 复合 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利用工业盐泥并辅以电石渣、粘结剂及发泡剂开发出的一种用于污 (废)水处理的复合除磷材料,属水污染防治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磷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同时,磷也是生命体不可或缺的营养元 素,是一种难以再生、日益枯竭的资源。
目前污水中磷的去除方法主要有生物法和化学法。生物法除磷工艺复杂,且 出水稳定性较差;化学法除磷虽处理效果好,但应用的除磷材料(药剂)多为石 灰、铝盐、铁盐、亚铁盐及镁盐等工业产品,由于除磷药剂费用较高、污泥量较 大,造成了该法在实际生产应用中的瓶颈。已有的研究表明,开发出对磷吸附能 力强、具有一定强度和化学稳定性、水流阻力小、经济效益好的高效除磷材料,并 应用到各种污(废)水的化学除磷中,将污水中的磷富集并分离出来,是保证污 水除磷效果、实现磷资源再循环利用的重要手段。
盐泥、电石渣是化工行业排放的废弃物。这些废弃物的大量堆置不仅浪费土 地资源,且容易造成环境污染。目前,我国盐泥的年排放量达60万吨以上,电石 渣(干渣)的年排放量近500万吨。这些废渣目前仅部分地被用作筑路材料、回填 材料、制砖材料等低附加值的利用模式;而以工业盐泥为基材开发出适合污水处 理的高效除磷材料并以此实现磷资源的再循环利用,这在国内外尚未见诸报道。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工业盐泥基复合除磷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通过该高效除磷材料的使用,可使污(废)水排放之磷浓度达到国家《城镇污水 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减轻水体富营养化状 况,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技术方案:本发明的工业盐泥基复合除磷材料中的各组分占材料总质量的比 例为:
盐泥: 65%-85%
电石渣: 10%-25%
粘结剂: 4%-10%
发泡剂: 2‰-10‰。
所述的盐泥的粒度为70-200目。
所述的粘结剂为水泥或石膏。
工业盐泥基复合除磷材料的制备方法为:
a.将盐泥、电石渣和粘结剂投入滚筒造粒机中混合均匀,制成胶凝材料;
b.将发泡剂和水加到匀浆机中,在4000r·min-1以上的转速下搅拌5分钟, 将发泡剂打成“牛奶”状泡沫;将泡沫分批少量地添加到混合均匀的胶凝材料中, 1个小时左右造粒成型;
c.冷法养护:在温度大于5℃的环境中,对成型的球体覆盖24h,6~8h后进 行洒水养护;养护期约为2~3天。
有益效果:通过对本发明材料的开发、生产、应用及最终处置,可实现工业 废弃物的再利用及资源化,并追加了废物利用的附加值,降低了磷资源的回收成 本,不仅能够保护环境、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还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 效益。
具体实施方式
以实验室小批量生产为例说明具体的实施方式。
(1)盐泥(70-200目)(质量比):
比例上限: 85%
比例下限: 65%
比例最佳点: 74%
(2)电石渣(质量比):
比例上限: 25%
比例下限: 10%
比例最佳点: 20%
(3)粘结剂(质量比):
比例上限: 10%
比例下限: 5%
比例最佳点: 6%
装置:转筒造粒机、匀浆机(由于实验室规模发泡剂用量很少,生产性制泡 机制泡量很大,所以选用转速与其相当的匀浆机代替)。
工业盐泥基复合除磷材料的制备方法为:
a.将盐泥、电石渣和粘结剂投入滚筒造粒机中混合均匀,制成胶凝材料;
b.将发泡剂和水加到匀浆机中,在4000r·min-1以上的转速下搅拌5分钟, 将发泡剂打成“牛奶”状泡沫;将泡沫分批少量地添加到混合均匀的胶凝材料中, 1个小时左右造粒成型;
c.冷法养护:在温度大于5℃的环境中,对成型的球体覆盖24h,6~8h后 进行洒水养护;养护期约为2~3天。
实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8486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