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舰、船、艇翼式对称可控推进器无效
申请号: | 200910178243.3 | 申请日: | 2009-09-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200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20 |
发明(设计)人: | 田晓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田晓江 |
主分类号: | B63H5/08 | 分类号: | B63H5/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8400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艇翼式 对称 可控 推进器 | ||
技术领域:本专利涉及舰艇、船只以及潜艇螺旋桨推进器位置、数量、动能传递方式的技术。
背景技术:现代舰、船多采用尾部单一螺旋桨推进器来驱动舰、船前行,在不考滤发动机功率的情况下,主要存在因舰、船体积庞大,推进器的直径受到限制,单个推进器驱动力受到制约,一般航行速度约在十几至二十几节左右,航行速度低;螺旋桨推进器的动力传输采用机械方式,特大功率的发动机须安装在相对固定位置,不方便更换或维修发动机,使舰、船的制造结构受到制约;舰、船多数体积庞大,现行的转向舵对舰、船在航行中的转向操控能力弱,水的摩阻小,舰、船的制动能力相对较差。
发明内容:专利要解决的问题是:舰、船、艇翼式对称可控推进器。
针对目前舰、船存在的主要不足,螺旋桨推进器由尾部的一个,改为两侧翼式对称多组推进器结构,起到增加推进器数量及功率,提高航行速度;动力传输改用电缆输送电能驱动,可改善舰、船制造时结构受到的制约;改进舰、船的操控性能。
本专利是这样实现的:将现代舰、船的尾部设计制造成与头部一样的结构,去除现在舰、船的尾部推进器和转向舵,形成一个双头部结构的舰、船体,动力配备数台大功率发电机组或核能发电设备以及相应的配电设备(可安装在舰、船的任意位置),根据舰、船的动力需求及装备要求在舰、船的两侧安装一至多组对称排列的翼式电机驱动推进器,驱动电机与供电控制设备使用电缆连结,电缆不穿过舰、船侧体,而是通过翻越舰、船的侧面高处后下垂给驱动电机供电。翼式对称推进器的高度可根据舰、船的吃水深度沿支掌臂及升降轨道上、下移动,各组翼式对称推进器工作时在不同的入水深度,电机驱动推进器的支掌臂可控转动180度,起到改变推进器的驱动力反相,达到舰、船的制动或在不掉头的情况下能反向行进。
由于采用上述方案,使用电机驱动推进器(电缆连结),改善了舰、船制造时结构受到的制约,动力设备更换、检修方便;两侧翼式对称多组螺旋桨推进器可达到根据载重情况及速度要求来进行动力调配,航行速度调节范围大;控制两侧推进器的转速和推进方向,可起到操控舰、船、艇的转向、制动及反向行进。
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专利实施例单个电机驱动螺旋桨推进器结构图。
图2是本专利实施例三对翼式对称推进器横向投影示意图。
图中1.螺旋桨推进器;2.水中开放式可调速电机;3.可绕轴向旋转180度的推进器支掌臂;4.支掌臂升降轨道;5.电缆(电机驱动及控制);6.船体;7.可旋转方向驱动、高低升降的水中开放式可调速电机驱动单个螺旋桨推进器。
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2所示,先生产出螺旋桨推进器(1)、水中开放式可调速电机(2)、可绕轴向旋转180度的推进器支掌臂(3)、支掌臂升降轨道(4)、电缆(5)。按图1结构进行组装,可绕轴向旋转180度的推进器支掌臂(3)前端与水中开放式可调速电机(2)连接,水中开放式可调速电机(2)的驱动轴上装配螺旋桨推进器(1),可绕轴向旋转180度的推进器支掌臂(3)后端与对称固定在舰、船两侧的支掌臂升降轨道(4)活动连接,支掌臂后端可在支掌臂升降轨道上升降,电缆(5)通过可绕轴向旋转180度的推进器支掌臂(3)、支掌臂升降轨道(4)的顶端翻越舰、船的侧面高处与供电控制设施相连。装配好的可旋转方向驱动、高低升降的水中开放式可调速电机驱动单个螺旋桨推进器(7)按图2结构按组对称地安装在船体(6)的两侧,如图2在舰、船的两侧安装了翼式对称可控螺旋桨推进器三组。在航行时,舰、船根据载重量(吃水深度)来调节各组翼式对称可控螺旋桨推进器的入水深度,并使各组的入水深度不同,根据航行速度的要求来调节翼式对称可控推进器的工作组数和螺旋桨推进器转速;航行时用调节两侧的螺旋桨推进器转速不同来控制舰、船的转向;改变可绕轴向旋转180度的推进器支掌臂(3)的转向,可改变螺旋桨推进器的驱动力反相,起到制动或反向行进;开启装备的全部翼式对称螺旋桨推进器,并调节电机至最高转速,可有效提高舰、船、艇的航行速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田晓江,未经田晓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7824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