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静脉成像装置、静脉成像方法和静脉认证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68806.0 | 申请日: | 2009-08-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615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03 |
发明(设计)人: | 佐藤英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索尼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6K9/00 | 分类号: | G06K9/00;G06K9/20;A61B5/117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朱 胜;李春晖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静脉 成像 装置 方法 认证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静脉成像装置、静脉成像方法和静脉认证装置。
背景技术
在未来的网络化社会中,生物个体认证是用于保护私有权的非常重要的技术。具体地说,对于可以通过欺骗其他人在因特网上窃取金钱、内容和权利的商业交易,生物个体认证作为用于保护仅仅通过密码不可以解决的领域的技术而被关注。这里,关于指纹和虹膜的伪造问题依然存在。从这个观点来看,利用不易成像的部位的静脉图案的个体认证技术由于确定精确且难以伪造和欺骗而有望成为下一代的生物个体认证。
指纹认证技术和静脉认证技术是生物个体认证技术的示例。对于指纹认证技术,存在这样的问题,即大约百分之四的用户可能没有登记并且对通过遗留指纹进行欺骗的抵抗力可能不够。然而,由于图像合成可以以利用线传感器、区域传感器等的扫描类型而容易地执行,存在可以缩小传感器尺寸的优势。另一方面,预期成为下一代认证技术而没有这些问题的静脉认证技术由于传感器大而难以安装在移动设备等上。具体地说,对于利用静脉的透视图像的成像类型,由于光源位置的限制严格而难以将设备配置成平面形状。
为了实现缩小利用静脉认证技术的设备的尺寸,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08-36058中采用以阵列形式布置微透镜的微透镜阵列。
发明内容
除了利用微透镜阵列之外,可能有必要使向用作成像对象的生物体照射光的光源与设备集成以便实现设备尺寸的缩小。然而,在光源与设备集成的情况下,从光源照射的光的强度随着远离光源而迅速地降低。可以考虑若干方法来作为对此问题的解决方案。然而,考虑设备被安装到不同装备上的情况的限制,尚未获得满意的解决方案。
本发明是鉴于上面的问题而提出的,并且期望提供一种新改进的、能够在实现缩小装置尺寸的同时容易地获得均匀亮度的静脉图像的静脉成像装置、静脉成像方法和静脉认证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静脉成像装置,其包括:透镜阵列,其以阵列形式布置多个光接收透镜;多个近红外光照射源,其分别布置在透镜阵列的相反端,并且以近红外光照射生物体的部位;成像元件,其基于由透镜阵列聚集并且在生物体中散射并透过静脉的近红外光而生成静脉的摄像;以及亮度调整单元,其根据用于控制成像元件的同步信号以及离近红外光照射源的距离而调整从近红外光照射源照射的近红外光的亮度,其中成像元件最好在与布置有近红外光照射源的透镜阵列的侧面垂直的方向上执行线扫描。
使用上述构造,亮度调整单元根据用于控制成像元件的同步信号以及离近红外光照射源的距离而调整从近红外光照射源照射的近红外光的亮度。
亮度调整单元最好沿着成像元件的扫描方向随时间改变近红外光的亮度。
亮度调整单元最好在近红外光照射源附近减小近红外光的亮度,并且朝着透镜阵列的接近中心的方向增大近红外光的亮度。
亮度调整单元可以根据预定校正曲线随时间改变亮度。
亮度调整单元还可以包括电流控制单元,其控制要被提供到近红外光照射源的电流量。
亮度调整单元还可以包括开关控制单元,其执行近红外光照射源的开关控制,并且开关控制单元可以根据用于近红外光照射源的开关控制的脉冲的宽度和频率而随时间改变亮度。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静脉成像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以由静脉成像装置调整亮度的近红外光照射生物体的部位;以及根据同步信号对以经亮度调整的近红外光照射的生物体部位进行成像并且生成静脉的摄像,其中静脉成像装置包括:透镜阵列,其以阵列形式布置多个光接收透镜;多个近红外光照射源,其分别布置在透镜阵列的相反端,并且以近红外光照射生物体部位;成像元件,其基于由透镜阵列聚集并且在生物体中散射并透过静脉的近红外光而生成静脉的摄像;以及亮度调整单元,其根据用于控制成像元件的同步信号以及离近红外光照射源的距离而 调整从近红外光照射源照射的近红外光的亮度,其中成像元件最好在与布置有近红外光照射源的透镜阵列的侧面垂直的方向上执行线扫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索尼株式会社,未经索尼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6880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