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池以及电极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64023.5 | 申请日: | 2009-08-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45499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10 |
发明(设计)人: | 山口裕之;小谷徹;井原将之;洼田忠彦 | 申请(专利权)人: | 索尼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M4/02 | 分类号: | H01M4/02;H01M4/60;H01M10/36;H01M4/36;H01M10/40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余 刚;吴孟秋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 以及 电极 | ||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包含了与2008年8月5日向日本专利局提交的日本优 先专利申请JP 2008-202172中披露的内容相关的主题,将其全部内 容结合于此作为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电极活性物质层上具有膜的电极以及一种 设置有其正极的电池。
背景技术
近年来,已经广泛普及了多种便携式电子设备,例如集成摄像 头的VTR(磁带录像机)、手机以及个人笔记本电脑,并且强烈需 要降低它们的大小和重量以及延长它们的寿命。在这种情况下,已 经开发了作为电源的电池类,特别是能够提供高能量密度的轻量化 的二次电池。
首先,强烈需求利用锂(Li)的嵌入和脱嵌进行充电和放电反 应的二次电池(所谓的“锂离子二次电池”),这是因为它能够提供 比铅电池或镍-镉电池更高的能量密度。这样的锂离子二次电池设置 有电解液,以及正极和负极,并且所述负极在负极集电体上具有负 极活性物质层。
诸如石墨的碳材料被广泛地用作包含在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层 内的负极活性物质。此外,近年来,随着高性能和多功能便携式电 子设备的发展,需要提高电池容量。因此,研究了使用硅、锡等来 代替碳材料。这是因为硅的理论容量(4,199mAh/g)和锡的理论容 量(994mAh/g)显著地高于石墨的理论容量(372mAh/g),并且 因此,可以预期电池容量的大幅提高。
然而,在锂离子二次电池中,在其中嵌入有锂的负极活性物质 在充电和放电时变得高活性,并且因此,不仅电解液容易被分解, 锂也容易被去活性。所以,难以获得足够的循环特性。在使用具有 高理论容量的硅等作为负极活性物质的情况下,这个问题变得突出 了。还涉及一个问题,即当所述循环进行时,电解液的分解产物沉 积在电极上,由此电阻就增加了。
于是,为了解决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各种问题,已经进行了大量 的研究。具体地,为了提高负极特性和低温特性,提出了一种用于 将苯磺酸金属盐加入到电解液中的技术(例如,参见 JP-A-2002-056891)。还提出了一种用于将有机碱金属盐加入到电解 液中的技术(例如,参见JP-A-2000-268863)。此外,为了提高保 存特征和循环特性,提出了一种用于将羟基羧酸加入到电解液中的 技术(例如,参见JP-A-2003-092137)。除此以外,为了抑制电池 容量的降低,提出了一种用醇锂化合物涂覆碳材料(该碳材料是负 极活性物质)的技术(例如,参见JP-A-08-138745)。为了增加电 极的粘附性,还提出了一种加入巯基基团或硫化物的技术(例如, 参见JP-A-09-82311和JP-A-09-82330)。
发明内容
近年来,在便携式电子设备中,高性能和多功能越来越得到发 展,并且存在其消耗的电力也增加的趋势。由于这些原因,目前的 状况是重复二次电池的充电和放电,导致其循环特性容易降低。而 且,在这种情况下,目前的状况是电解液的分解产物沉积在电极上, 并且因此电池的电阻很容易增加。基于这些事实,希望二次电池的 循环特性得到更大提高并且电池电阻得到抑制。
因此,可以希望提供一种在不降低循环特性的情况下能够抑制 电池电阻的电极和一种电池。
[1]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包括电极集电体 和电极活性物质层的电极,其中在电极活性物质层上设置了包含由 下式(I)所表示的盐的膜。
R1AnMx ...(I)
在化学式(I)中,R1表示包含硫原子的n价有机基团;n表 示1~4中的整数;A表示阴离子;M表示金属离子;以及x表示1 以上的整数。
[2]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电池,包括:具 有正极集电体以及正极活性物质层的正极;具有负极集电体以及负 极活性物质层的负极;以及电解液,其中在正极活性物质层以及负 极活性物质层的至少一个上设置膜,该膜包含由下式(I)所表示的 盐。
R1AnMx...(I)
在化学式(I)中,R1表示包含硫原子的n价有机基团;n表 示1~4中的整数;A表示阴离子;M表示金属离子;以及x表示1 以上的整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索尼株式会社,未经索尼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6402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装盒机上的承印装置
- 下一篇:公用产品手扶器件的防污染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