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悬架系统的能量再生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61695.0 | 申请日: | 2009-07-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43008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10 |
发明(设计)人: | 李彦求;金成俊;崔海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G13/16 | 分类号: | B60G13/16;F03G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戈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程 伟;王锦阳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悬架 系统 能量 再生 设备 | ||
与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发明要求2008年8月6日申请的韩国专利申请第 10-2008-0077141号的优先权,上述申请的全部内容结合于此用于这种 引用的所有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悬架系统的能量再生设备。更具体地,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量再生设备,该能量再生设备布置在悬架系统的底 盘弹簧中,并且通过压电效应(piezo effect)将由底盘弹簧的伸长和压 缩产生的动能转化为电能。
背景技术
基本上,车辆的悬架设备具有用于连接车身的一个连杆或者 多个连杆,它使用底盘弹簧和减振器沿竖直方向支撑,并且它能够通 过调节刚度和弹性而调节车身和车轮的水平相对移动。
当车辆行驶时悬架系统需要通过避免各种路况的不规则输 入而提供舒适的特性,并且当车辆转弯或者刹车时悬架系统需要提供 稳定特性。
如图5所示,悬架系统的一般结构包括:关节103,用于旋 转地支撑车轮101;以及下臂,用于将关节103的下部与车身连接。
关节103的上部连接到支撑杆(减振器)107的下部,并且 支撑杆107的上部通过顶部架109安装到车辆上。
上部弹簧座113和下部弹簧座115被布置在支撑杆107上, 底盘弹簧111构造在上部弹簧座113和下部弹簧座115之间。
底盘弹簧111能够减小来自路面的冲击,并且支撑杆107能 够减小底盘弹簧111的自由振动,从而能够增强驾驶的舒适性。
配置到车身的稳定杆117的端部经由连接连杆119连接到支 撑杆107,并且稳定杆117控制车身的摇晃。
如上所述,支撑式悬架系统在结构上不复杂,不昂贵,保证 了较大空间,并且根据安装位置还使车轮101的布局具有较小变化。
支撑式悬架系统根据行驶条件重复颠簸和弹起,底盘弹簧 111重复压缩和伸长从而减小来自路面的冲击。
底盘弹簧111通过压缩和伸长产生动能;然而没有使这些动 能重新变得有用。
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发明的一 般背景技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 成已经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各个方面涉及提供一种用于悬架系统的能量再生 设备,该能量再生设备被布置在悬架系统的底盘弹簧中,并且其通过 压电效应将由所述底盘弹簧的伸长和压缩产生的动能转化为电能。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中,所述用于悬架系统的能量再生设备 可以包括:变形体,该变形体构造为被所述悬架系统的底盘弹簧压缩 或者伸长;以及至少一个电力产生部件,该电力产生部件相互电连接 并且构造为与所述变形体一起被压缩或者伸长。
所述变形体可以被布置在所述悬架系统的所述底盘弹簧的 簧圈之间。
所述电力产生部件可以在所述簧圈的相邻节距之间排列,从 而所述电力产生部件通过簧圈的相对移动被压缩或者伸长。
所述变形体可以由弹性材料形成,所述弹性材料具有电绝缘 性质,其中容纳槽在所述变形体的上侧和下侧形成,以便在其中容纳 所述底盘弹簧的簧圈并且支撑所述底盘弹簧。
在本发明的另一方面中,容纳槽可以在所述变形体的上侧和 下侧形成,以便支撑所述底盘弹簧。
电线可以被布置在变形体中而用于电连接所述电力产生部 件,并且连接器被布置到所述变形体上而用于电连接所述电线。
在本发明的另一方面中,所述能量再生设备可以进一步包括 整流器,该整流器通过所述连接器与所述电力产生部件电连接,并且 对由所述电力产生部件制造的电流进行整流。
在本发明的另一方面中,所述能量再生设备可以进一步包括 电池,该电池与所述整流器电连接并且储存电能。
所述电力产生部件可以是压电元件。
根据本发明的各个方面的用于悬架系统的能量再生设备可 以将由所述底盘弹簧的伸长和压缩产生的动能转化为电能,从而能够 增强能效。
通过纳入本文的附图以及随后与附图一起用于说明本发明 的某些原理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的方法和装置所具有的其它特征 和优点将变得清楚或更为具体地得以阐明。
附图说明
图1是具有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能量再生设备的悬架系统 的局部立体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能量再生设备的立体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6169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光收发器中的短插芯
- 下一篇:电缆故障探测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