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搬运器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04951.2 | 申请日: | 2009-01-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76407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08 |
发明(设计)人: | 王俊;梁虎;管大功;赖能才;谢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俊 |
主分类号: | E04H6/28 | 分类号: | E04H6/28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维邦知识产权事务所 | 代理人: | 黄 莉 |
地址: | 518000广东省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搬运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动立体车库设备,具体涉及一种车辆搬运器。
背景技术
现有自动立体车库中使用的车辆搬运器只能够对其搬运的车辆进行升降和横移的搬运动作。在此类立体车库应用时,如果要求车辆能够前进入库和前进出库,则需要在出入口处设置旋转装置,因此对于车库出入口的空间大小要求很高,从而导致了车库出入口建设成本的增加及车库适用范围的缩小。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车辆搬运器,其能够对其搬运的车辆进行旋转。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车辆搬运器,包括:底盘、框架、提升机构,所述框架设置在底盘之上,所述提升机构设置在框架之上,所述车辆搬运器还包括对车辆进行旋转动作的旋转机构,所述旋转机构设置在提升机构上,所述旋转机构包括旋转盘和旋转盘驱动机构,所述提升机构包括提升盘;所述旋转盘可转动的设置在提升盘上,所述旋转盘驱动机构设置在提升盘上,且与旋转盘动力连接;所述提升盘上设置有与旋转盘对接的对接装置,所述对接装置的与旋转盘相对的一面为圆弧面,且圆弧面与旋转盘边缘的旋转轨迹相对应,而对接装置的另一面为平面。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由于设置了旋转机构,使得车辆搬运器不但能够进行横移和升降的动作,而且还能进行旋转的动作,因而不需要在车库入口处设置旋转机构,使得车库出入口所需要的空间减小,减少了出入口的建设成本,提高了整套设备的性价比。当故障发生时,只需要对车辆搬运器进行检测修复既可,缩短了检测修复时间,提高设备利用率。而且三个动作互不干涉,可以在控制系统的协调下同时运行,从而提高整套设备的工作效率。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车辆搬运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车辆搬运器的左视图。
图3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车辆搬运器的后视图。
图4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底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底盘的俯视图。
图6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提升机构和旋转机构的俯视图。
图7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提升机构和旋转机构的仰视图。
图8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提升机构和旋转机构的左视图。
图9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旋转盘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锁止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锁止机构的俯视图。
图12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锁止机构的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车辆搬运器用于在立体车库的巷道中行走,并搬运车辆,其结构如图1、图2、图3所示,主要包括:底盘1,框架2,提升机构3和旋转机构4。
如图4、图5所示,底盘1包括:底盘框架101、行走电机102、传动轴103及行走轮104。所述底盘框架101为封闭矩形结构,所述行走电机102固定在底盘框架101上,且通过传动轴103与至少两个所述行走轮104动力连接,从而驱动整个车辆搬运器行走。
框架2如图2和图3所示,包括:两根前立柱201、四根后立柱202和五根横梁203。由于后部需要支撑提升机构3,因此后立柱202设置了四根。两根前立柱201和四根后立柱202的下端均与底盘1的底盘框架101固定连接,而其上端通过所述5根横梁203纵横连接形成立体框架结构。
提升机构3如图2和图3所示,包括:提升电机301、提升轴302、链轮303、链条304、提升盘305及配重306。提升电机301安装在框架2后部的一根横梁203上,通过提升轴302与链轮303动力连接,而链轮303通过链条304与提升盘305动力连接。为了降低提升电机301的功率,还在链条304的一端设置了所述配重306,从而提升电机301可在配重306的配合下,对提升盘305进行升降。
此外,从图6和图7中可以看到,为了使旋转盘41能够与停车位之间的间隙尽量减小,避免智能搬运器的轮子卡入间隙内,在提升盘305两端设置有与旋转盘41对接的对接装置307。该对接装置307固定在提升盘305上,且其与旋转盘41相对的一面为圆弧面,且所述圆弧面与旋转盘41边缘的旋转轨迹相对应,并满足一定的间隙要求;对接装置307的另一面为平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俊,未经王俊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0495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半分隔溢流式车用燃料电池发动机水箱
- 下一篇:微型钢管桩加固沉降基础施工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