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束状三井共用大尺寸导管入泥深度计算及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087215.0 | 申请日: | 2009-06-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81216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18 |
发明(设计)人: | 姜伟;刘书杰;杨进;谢仁军;王平双;何保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石油研究中心;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主分类号: | E21B47/04 | 分类号: | E21B47/04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徐 宁;关 畅 |
地址: | 100010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束状 共用 尺寸 导管 深度 计算 控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海上石油勘探技术,特别是关于一种束状三井共用大尺寸导管 入泥深度计算及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在海上石油的勘探中,束状三井的技术属于较为前沿的新兴技术。如图 1所示,束状三井结构指的是大尺寸导管1内部布置三个井口,井口内的三根隔水 导管2与大尺寸导管1构成一个整体结构,此时外部大尺寸导管1与内部隔水导管 2共同承受来自顶部防喷器及其他井口压载。因此,对于大尺寸导管1的入泥深度 计算就要考虑内部隔水导管2的受力特点。由于束状三井共用大尺寸导管1的入泥 深度对于整个石油的勘探、开采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入泥深度过小,就会造成井 口的失稳、下陷等海上复杂事故;如果入泥深度过大,就会造成经济上的浪费。以 前,对于大尺寸导管1入泥深度选择一般根据作业海域前期已钻井的资料,凭经验 进行选择确定。而有些海域的区域海底土性质变化很大,这样凭经验进行大尺寸导 管1入泥深度选择会带来很大的风险。另外,随着水深的增加,大尺寸导管1承受 巨大的横向载荷作用,会产生很大的横向位移,不能够满足海上作业的要求。因此, 如何确定束状三井共用大尺寸导管1的合理入泥深度计算及控制方法成为海上石油 勘探开发技术中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束状三井共用大尺寸导管入泥深度计 算及控制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束状三井共用大尺寸导管入 泥深度计算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0:计算每根内部隔水导管所能够承受的轴向载荷能力N,由下式确定:
N=min(N1,N2)
其中,N1表示内部隔水导管由海底土确定的轴向承载能力,N1=f·A+q·A1-G;
f为海底土侧向单位面积摩擦力,Mpa;
A为内部隔水导管侧面积,m^2;
q为海底土桩端单位面积阻力,Mpa;
A1为内部隔水导管横截面积,m^2;
G为内部隔水导管自重;
N2表示内部隔水导管的轴向临界失稳承载能力,
EI为结构抗弯刚度;
l为内部隔水导管泥线以上长度;
步骤200:考虑内部隔水导管的轴向承载能力N时,确定大尺寸导管不发生失稳 时的最小入泥深度Hmin,该最小入泥深度Hmin满足如下的公式:
其中,m为大尺寸导管的外经,m;
δ为大尺寸导管的壁厚,m;
γ钢为大尺寸导管钢材的密度,t/m3;
f浮为大尺寸导管在海水中的浮力系数;
f为大尺寸导管的侧壁单位摩擦力,t/m2;
L为井口到海底泥面大尺寸导管的长度,m;
u为内部隔水导管承受载荷能力的缩减系数,取0.5~0.8;
A1为地区控制系数,根据现场试验取得;
N为每根内部隔水导管所能承受的轴向载荷,t。
在水面处加两个斜支撑来控制所述大尺寸导管的横向位移,两个所述斜支撑与 所述大尺寸导管通过连接板及螺栓连接于水面处,所述螺栓强度大于所述斜支撑本 体强度;两个所述斜支撑平面内相互垂直,与所述大尺寸导管成30°夹角,与海平 面成60°夹角,两个所述支撑下部插入泥土稳定。
所述斜支撑材质与所述大尺寸导管相同,直径不小于21in,壁厚不小于1.5i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石油研究中心;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未经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石油研究中心;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8721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