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顶射式射频自动检测系统及其检测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83904.4 | 申请日: | 2009-05-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56329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14 |
发明(设计)人: | 蔡国强;陈鞍龙;贾利民;余博;周巧莲;于格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交通大学;上海申通轨道交通研究咨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S13/74 | 分类号: | G01S13/74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童晓琳 |
地址: | 100044北京市西***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顶射式 射频 自动检测 系统 及其 检测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无线射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顶射式射频自动检测系统及其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申请人在提交的名称为《便携式地铁到站提醒装置及其工作方法》的发明专利申请文件中,提供了一种便携式地铁到站提醒装置,该装置可以在乘客进站时,根据自身的需要自动获取并随身携带,同时在乘坐地铁时会起到到站提醒乘客的作用。然而,乘客出站时,往往会有意或者无意的忘记归还进站时获取的便携式地铁到站提醒装置,本发明就是为了配合便携式地铁到站提醒装置的应用,确保获取便携式地铁到站提醒装置的乘客在出站时及时归还该装置而设计的。
目前,常用的检测防盗系统采用类似于超市的磁条式防盗系统,其结构均为落地式的固定结构,因其所占用的面积和空间较大,故在人流量较大的地铁中使用的时候,效率比较低;而且,磁条式防盗系统扫描距离有限,不适合宽大的地铁通道的使用;再有,磁条式防盗系统的软标签极易被破解或毁坏,而硬标签会增加便携式地铁到站提醒装置的体积,使得便携式地铁到站提醒装置变得不便携。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便携式地铁到站提醒装置的应用需求,以及目前防盗系统存在的缺陷,本发明提出一种顶射式射频自动检测系统及其检测方法,用于实现大空间,大人流通道的快速安全检查。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顶射式射频自动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顶射式射频发射器和主控中心;顶射式射频发射器安装在地铁人行通道顶部,用于向外发射无线电射频检测信号,并接收便携式地铁到站提醒装置发出的应答信号;
顶射式射频发射器和主控中心通过有线或者无线方式连接,主控中心用于监控顶射式射频发射器的工作状态。
所述顶射式射频发射器包括射频发射单元、射频接收单元、中央处理单元和报警单元;射频发射单元和射频接收单元分别与中央处理单元相连,中央处理单元与报警单元相连。
所述中央处理单元包括依次连接的数据处理单元、控制单元和存储单元;数据处理单元用于对接收的应答信号进行奇偶校验和解码;控制单元用于将数据处理单元处理的应答信号存入存储单元,并根据数据处理单元处理的应答信号控制报警单元进行报警。
顶射式射频发射器通过吸盘或者螺栓固定安装在地铁人行通道顶部。
一种顶射式射频自动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步骤1:在地铁通道安装顶射式射频发射器;
步骤2:顶射式射频发射器发射无线电射频检测信号;
步骤3:便携式地铁到站提醒装置接收到检测信号,发出应答信号;
步骤4:顶射式射频发射器接收便携式地铁到站提醒装置发出的应答信号;
步骤5:根据接收的应答信号,判断是否需要报警;如果是,则执行步骤6;否则,返回步骤2;
步骤6:顶射式射频发射器发出报警信号。
本发明克服了现有安全防盗检测系统不适应大空间,大人流的快速安全检查的缺陷,满足了与便携式地铁到站提醒装置配合使用的需求。
附图说明
图1是顶射式射频自动检测系统结构图;
图2是顶射式射频发射器内部结构图;
图3是顶射式射频自动检测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优选实施例作详细说明。应该强调的是,下述说明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及其应用。
图1是顶射式射频自动检测系统结构图。图1中,顶射式射频自动检测系统包括顶射式射频发射器1和主控中心2。顶射式射频发射器安装在地铁人行通道顶部3,用于向外发射无线电射频检测信号,并接收便携式地铁到站提醒装置发出的应答信号。图1中虚线部分为顶射式射频发射器发射的无线电射频检测信号的覆盖范围。顶射式射频发射器1根据地铁人行通道4的宽度和顶射式射频发射器1发射的无线电射频检测信号范围,确定安装个数。顶射式射频发射器1和主控中心2通过有线或者无线方式连接,主控中心用于监控顶射式射频发射器的工作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交通大学;上海申通轨道交通研究咨询有限公司,未经北京交通大学;上海申通轨道交通研究咨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8390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氧化物缓冲层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便携式家庭地震报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