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银氧化锡电触头材料的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64487.9 | 申请日: | 2009-03-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10479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8-19 |
发明(设计)人: | 陈会东;王永朝;雷竹芳;岳灿甫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H11/04 | 分类号: | H01H11/04;H01H1/0237;B22F1/02;B22F3/16;B22F3/20;B22F9/04 |
代理公司: | 洛阳市凯旋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陆 君 |
地址: | 471039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氧化 锡电触头 材料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工材料及其制备领域技术,特别是涉及一种银氧化锡电触头材料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电触头是电器开关、仪器仪表的接触元件,是接触器、继电器等电器的关键材料,起着接通、分断和传输电流的作用。其主要使用材料为纯银、细晶银、银铈、银镍、银镍石墨、银氧化镉、银氧化锌、银钨等银基材料。在众多银基电触头材料中,Ag-CdO的加工性能、接触电阻、抗电弧侵蚀等综合性能较好,在目前市场应用较为广泛。但由于Ag-CdO材料在生产、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镉毒,造成环境污染,而且随着低压电器日益小型化的同时要求高可靠性和长寿命,Ag-CdO材料也暴露出其抗熔性能差、抗电弧烧损严重等缺点。Ag-SnO2电触头材料是近年来快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无毒材料,它具有热稳定性好、耐电弧侵蚀及抗熔焊性能好,使用范围可达10~1000A,是较为理想的电触头材料。但由于Ag与SnO2的界面结合差,银氧化锡材料的接触电阻大,影响了其电气使用性能,并且塑性低,加工困难等缺点也限制了Ag-SnO2材料的应用。
国内外研制银氧化锡触头采用两种方法:“内氧化法”和“粉末冶金法”。日本主要采用内氧化法,该方法在生产银氧化锡触头的过程中需加入铟,以使Sn氧化成SnO2,此方法生产成本高、工艺较复杂。德国采用粉末冶金法生产银氧化锡触头,产品性能稳定,已得到实际应用。
目前国内也申请了一些银氧化锡方面的专利,如CN02146696.3专利和CN03100430.X专利等采用的表面改性方法制备银氧化锡材料,能部分解决加工性能的问题,但存在SnO2在表面处理过程中被金属离子污染的问题,导致电气使用性能受到影响,而且工艺复杂,成本高。中国专利CN02132791.2采用内氧化法制备的氧化锡氧化铟电触头的加工性能和电性能较好,但加入铟导致其成本高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以上现有银氧化锡材料制备工艺的不足,提供了一种银氧化锡电触头材料的制备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本发明的一种银氧化锡电触头材料的制备方法,其银氧化锡电触头材料的原料由银粉和二氧化锡粉末组成,其制备方法为:
(1)SnO2粉末进行前处理。其方法为:将SnO2粉末放入1%~20%wt的SnCl2溶液中,其中SnO2与溶液的质量比为1∶10~1∶50;超声波振荡1~100min,然后洗涤、烘干。所述SnCl2溶液,优选的浓度为2~6%,更优选的浓度为4%。所述的超声波振荡方式,较佳的条件为40kHz,振荡5~40min,更优选的振荡时间为10min。
(2)将(1)烘干得到的粉末按质量比1∶10~1∶20的比例放入含有1.75~17.5g/L的AgNO3和5~100ml/L的24%~26%NH3·H2O的银氨溶液中,再加入与银氨溶液等体积的1~100ml/L的37%~40%甲醛溶液,40kHz超声波振荡处理10min,制备银包覆二氧化锡粉末,并洗涤、烘干;所述AgNO3溶液,优选的浓度为10g/L~17.5g/L,更优选的浓度为16g/L;所述甲醛溶液,优选的浓度为15~60ml/L 37%~40%甲醛溶液,更优选的浓度为50ml/L 37%~40%甲醛溶液。
(3)将(2)烘干得到的粉末与银粉按照SnO26~15wt%∶Ag 85~94wt%放入球磨罐中进行球磨混合1~10小时,并将混合后粉末加热至400℃~600℃,保温1~4小时;
(4)将(3)得到的粉末在100~400MPa的压力下成型,在700℃~900℃烧结1~5小时;
(5)将(4)得到的锭坯在700℃~900℃下进行热挤压,挤压比为100~400,得到银氧化锡丝材。
本专利的银氧化锡电触头材料的制备方法由于采用了表面改性工艺解决银氧化锡的界面结合问题,可提高材料的加工性能,同时避免粉末的污染,从而保证了材料的电气使用性能。该方法具有生产工艺简单,成本低,生产效率高的特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6448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