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回转窑用复合多孔隔热砖有效
申请号: | 200910063583.1 | 申请日: | 2009-08-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2519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13 |
发明(设计)人: | 洪学勤;田先明;雷中兴;秦常杰;徐志华;李耀武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钢铁(集团)公司 |
主分类号: | F27B7/28 | 分类号: | F27B7/28;F27D1/04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胡镇西 |
地址: | 430083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回转 复合 多孔 隔热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回转窑中的耐火砖,具体地指一种回转窑用复合多孔隔热砖。
背景技术
回转窑是对各种物料进行煅烧的旋转圆筒设备,按处理物料不同可分为水泥窑、冶金化工窑和石灰窑,主要用于冶金、建材、矿石等多种矿产的加热和煅烧。回转窑的主体窑壳一般是由外壁钢壳和内壁耐火砖层构成。其中,回转窑的耐火砖层多为双层结构,内层为工作层,起到耐热耐磨作用,外层为隔热层,起到隔热作用。
如果回转窑在使用过程中,隔热层的隔热效果不佳,就会导致窑壳表面温度较高,尤其是烧成带,其窑壳表面温度一般在200~300℃之间,有时甚至达到350℃或更高,窑壳对外界热辐射以及自然对流而损失了大量热能。
目前降低热量损失的方法有二种:一是增加窑体耐火砖层的厚度,但耐火砖层厚度受到窑筒直径和窑体负荷的限制,增加幅度有限;二是提高耐火砖层的隔热性能,从而降低热量损失,此法被认为是行之有效的。
以往的生产过程中,一种是采用隔热性能优异的耐热纤维板直接砌筑隔热层。在回转窑工作过程中,一方面耐热纤维板受到工作层的挤压磨损而发生变形破损,另一方面隔热层温度过高,造成纤维结晶而粉化,以上两方面均可导致隔热层出现空洞,进而造成工作层的塌陷损毁;另一种是采用轻质隔热砖砌筑隔热层,由于轻质隔热砖的强度不高,在受到间歇的压应力与摩擦力作用下,砖体常发生断裂和碎化,进而造成工作层结构不稳定。
目前国内回转窑隔热层用隔热砖多为重质粘土砖、高铝砖等,他们具备良好的强度,满足隔热砖在使用过程中不发生碎裂,但是其隔热效果不佳。鉴于回转窑的旋转式工作方式,隔热砖首先要具备良好的强度,其次要具备良好的隔热性能,但是这两个方面是相对矛盾的,如何在保证隔热砖强度的前提下提高隔热砖的隔热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回转窑用复合多孔隔热砖,能够在保证隔热砖强度的前提下使其具有优良的隔热性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回转窑用复合多孔隔热砖,安装在回转窑钢壳的内壁上,它包括耐火砖体。所述耐火砖体上沿回转窑的径向分布有贯穿的气孔,所述耐火砖体与回转窑钢壳内壁接触的一面上设置有耐热纤维板。
所述耐火砖体朝向回转窑中心的一面上的气孔端部还设有轻质耐火泥填充物。
所述耐热纤维板的厚度小于20mm。
所述轻质耐火泥填充物的深度不大于10mm。
所述耐火砖体横截面上的气孔面积率为50~70%。
所述气孔的横截面形状为正六边形、正四边形或者圆形中的一种,呈均匀分布。
所述气孔的横截面形状为正六边形时,其外接圆直径为2~7mm,相邻气孔之间的壁厚为1~2mm;所述气孔的横截面形状为正四边形时,其边长为2~7mm,相邻气孔之间的壁厚为1~2mm;所述气孔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时,其直径为2~7mm,相邻气孔之间的壁厚为1~2mm。
所述耐火砖体是铝硅质或者堇青石质的耐火砖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在耐火砖体上设置贯穿的气孔并按一定规律排布,在保证隔热砖的强度的前提下,减少了热传递截面,提高了隔热砖的隔热性能;耐热纤维板的设置,能够进一步提高隔热效果;轻质耐火泥填充物的设置,封闭了气孔,防止了气孔内空气流动传热,进一步增强了隔热和加强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回转窑用复合多孔隔热砖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隔热砖砌筑于回转窑后的回转窑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正六边形气孔的回转窑用复合多孔隔热砖的孔排布示意图;
图4为正四边形气孔的回转窑用复合多孔隔热砖的孔排布示意图;
图5为圆形气孔的回转窑用复合多孔隔热砖的孔排布示意图。
图中,气孔1,耐火砖体2,耐热纤维板3,轻质耐火泥填充物4,钢壳5,工作层6。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回转窑用复合多孔隔热砖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未经武汉钢铁(集团)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6358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