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海面反常波检测方法及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60895.7 | 申请日: | 2009-0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93522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29 |
发明(设计)人: | 谢涛;陈伟;旷海兰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S7/48 | 分类号: | G01S7/48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潘 杰 |
地址: | 430070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海面 反常 检测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海洋遥感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海面反常波检测方法 及装置。
背景技术
在过去的二十几年里,世界上至少有200艘超过200米长的超级 轮船在大海航行中失踪。毋庸置疑,导致这些事故的罪魁祸首绝大部 分是“反常波”(Draper首先提出反常波的概念),这些反常波要么具 有非常高的波高,要么其波形反常。在实际研究与应用中一般研究记 录长度有限的波,如果某波的波高H(波谷到波峰的距离)大于2.2 倍有效波高,则称其为反常波。反常波的现场测量比较困难,以前主 要靠石油平台进行波高监测,但是反常波对海上石油钻井平台等建筑 物造成很大的危害,为了保障海上航行和海上平台的安全,需要检测 海面反常波,因而急需一种检测海面反常波的技术。
本发明参考的技术文献有以下5篇:
[1]M.S.Longuet-Higgins and R.W.Stewart:‘Changes in the form of short gravity waves on long waves and tidal currents’,J.Fluid Mech. 1960,8,565-583(1960).
[2]S.Lehner and Heinz Günther:‘Extreme wave statistics from radar data sets’,IGARSS 04’,2004,3,pp.1880-1883.
[3]J.Schulz-Stellenfleth,T.Konig and S.Lehner:‘An empirical approach for the retrieval of integral ocean wave parameters from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data’,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2007, 112,C03019.
[4]Draper L.:‘“Freak”ocean waves’,Mar.Obs.,1965,35, pp.193-195.
[5]A.R.Osborne,M.Onorato,M.Serio,and S.Bertone:‘The nonlinear dynamics of rogue waves and holes in deep water gravity wave trains’,Physical Letter A,2000,275,pp.386-393.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背景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海面 反常波检测方法及装置。
本发明提供的海面反常波检测方法,包括下列步骤:构造待检测 波与Bragg短波并存的环境海面模型;求解Bragg短波受待检测波非 线性调制作用的解;计算分辨单元待检测波与环境海面回波的雷达散 射截面;将分辨单元待检测波与环境海面回波的雷达散射截面进行比 较,若判定待检测波与环境海面回波的雷达散射截面之比小于阈值, 则确定待检测波为反常波。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可以包括下列步骤:确定待检测波为反常 波后,通过反常波检测因子判定待检测波峰或波谷是否属于反常波。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反常波检测因子为同一周期内反常波的 最大雷达散射截面与最小雷达散射截面之比。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反常波的雷达散射截面的单位换算成分贝 dB后,所述反常波检测因子为同一周期内反常波的最大雷达散射截 面与最小雷达散射截面之差。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构造所述环境海面模型是在一维反常波理论 模型的基础上利用双尺度海浪原理进行模型构造。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将待检测波进行正弦波分解插值后根据长短 波非线性作用原理进行求解。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计算所述雷达散射截面是在双尺度多极化后 向雷达散射模型的基础上进行计算。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构造所述环境海面模型时采用与待检测波相 关参数相同的正弦波进行模拟。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待检测波相关参数包括波数、波幅、雷 达频率、海水相对介电常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理工大学,未经武汉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6089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