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全钒钛矿高炉冶炼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58687.3 | 申请日: | 2009-03-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03744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8-12 |
发明(设计)人: | 邓兴;邓刚;邓元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邓元忠 |
主分类号: | C21B5/02 | 分类号: | C21B5/02;C22B1/16 |
代理公司: | 成都天嘉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徐 丰 |
地址: | 618000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全钒钛矿 高炉 冶炼 方法 | ||
所属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冶炼技术,特别是一种全钒钛矿高炉冶炼方法。
背景技术
攀西地区丰富的钒钛磁铁矿是高钛型的,是世界最难冶炼的矿种,国家为了开发利 用这些宝贵的资源,前后三次集中全国力量进行技术攻关,发明了中国独特的冶炼技术, 即喷枪加相应的造渣冶炼工艺,解决了出铁的问题。
70年代攀钢投产之后,高炉运行不顺,高炉利用系数不高,长期低于1,企业亏损, 生产难以组织。这次攻关改洗炉用矿为生产配矿,高炉运行正常,产量逐渐提高,突破 了1.7的设计利用系数,攀钢走向盈利。
80年代中后期第三次攻关,继续完善第二次攻关结果,在配矿中实行高低品位并用 的配矿制度,取消了喷枪,实现了喷煤、富氧,计算机控制,利用系数突破2.0,以后 每年都有新的突破,目前突破了2.5,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但此技术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1、配矿资源逐渐枯竭,无法满足攀钢生产发展的需要;
2、生铁及钒制品遭污染的难题难以克服;
3、铁水中的含钒等有益元素遭到稀释,含钒量从全钒钛矿的0.4%降到目前的0.27% —0.28%,增加了提钒的消耗,提高了成本。
1997.06.11,中国专利局公开了一种名为“用钒钛矿高炉冶炼全钒钛磁铁矿的开炉 方法”的发明专利(公告号:CN1151439),本发明的开炉料采用钒钛磁铁矿(烧结矿 和/或球团矿)占炉料总重量的30~40%,冶金焦炭占炉料总重量的50~65%,用作熔 剂的石灰石和/或白云石占炉料总重量的4~8%,本发明控制开炉料装炉全炉焦比 2.8~3.0,生铁含Si0.9~1.1,Ti0.4~0.6,炉渣碱度1.20~1.35,渣铁比1.0~ 1.2。2006.06.21,中国专利局公开了一种名为“模块高炉冶炼钒钛矿工艺”的发明专 利(公告号:CN1789432),技术方案是将含钒烧结矿和含钒球团矿混合,通过模块高 炉进行冶炼出含钒铁水,送入炼钢工序;模块高炉冶炼出含钒铁水工序的要点是:①提 高标准风速;②降低生铁含钒;③降低炉渣二元碱度。上述两个专利的技术方案仍存在 配矿资源逐渐枯竭,无法满足攀钢生产发展的需要、生铁及钒制品遭污染的难题难以克 服、铁水中的含钒等有益元素遭到稀释,增加了提钒的消耗,提高了成本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即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不需配矿的全钒钛矿高炉冶炼 方法,它能够克服生铁及钒制品遭污染的难题,铁水中的含钒等有益元素不会遭到稀释, 可以降低提钒的成本。
全钒钛矿高炉冶炼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如下步骤:
A、全样分析:选用攀西地区特有的高钛型钒钛磁铁精矿为原料,进行全样分析;
B、分组:依据不同分析结果进行分组;
C、配料:分别对各组精矿配料,配料组分的重量百分比为SiO21~8%,高钛型钒钛 磁铁精矿99%~92%,利用烧结配料,采用二元碱度,得烧结矿;
D、进炉:将c中的烧结矿进炉,炉温控制在1390~1440℃,进炉时间60~150分钟;
E、出炉:炉渣中二氧化钛的比例小于23%。
出炉后,每隔1.5~3.5小时对出炉的炉渣进行全样分析,以验证步骤c中的配料合 理性。
优选的,每隔2小时对出炉的炉渣进行全样分析,以验证步骤c中的配料合理性。
对于配料中SiO2的配入量,根据精矿中的SiO2和TiO2的含量来决定配料中SiO2的含 量。
优选的,步骤c中配料组分的重量百分比为SiO22~7%,高钛型钒钛磁铁精矿98%~ 93%。
更优的,步骤c中配料组分的重量百分比为SiO24~6%,高钛型钒钛磁铁精矿96%~ 94%。
步骤c中进炉时间为100~140分钟。
所述全样分析是指对选取的攀西地区特有的高钛型钒钛磁铁精矿进行铁、钒、钛等 元素含量的化验分析。
现以攀枝花矿和红格北矿区的矿为例分析用钒钛精矿中的TiO2和SiO2含量来确定冶 炼时的SiO2、的配入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邓元忠,未经邓元忠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5868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