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数字传感器的料斗秤标定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910053934.0 | 申请日: | 2009-06-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98593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09 |
发明(设计)人: | 碓冰和男;陈日兴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大和衡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G23/01 | 分类号: | G01G23/01 |
代理公司: | 上海新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敏杰 |
地址: | 201201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数字 传感器 料斗 标定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计量检测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基于数字式称重传 感器的料斗秤标定装置。
背景技术
料斗秤在工业生产配料控制与成本核算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 的日常检定与称重准确度将直接影响到生产稳定运行及产品的质量。料 斗秤的标定方法长期以来一直采用传统的砝码标定方式,每次标定往往 还需要挂装不同的砝码,小吨位的料斗秤尚可人工挂装砝码,而对于大 吨位的料斗秤挂装砝码则需要借助砝码提升机(如通过电动或电液推 杆)来挂装,这种方法存在很大的缺点与不足:标定方式笨重、繁琐、 占地大,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标定时间长,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生 产工艺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寻求一种更加切实可行的检定方法,以满 足生产需求。
为了解决传统工艺中的缺点与不足,有人设计了一种料斗秤快速校 验装置,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说明书(授权公告号:CN2861988Y)由校验 基座两侧连接的垂直拉杆与压力承载器构成刚性框架,校验基座与压力 承载器之间自下而上依次安放被校验传感器、被校验传感器定位上基 座、标准传感器三叉式下基座、千斤顶、标准传感器所构成。优点是一 种简便、快速、准确的料斗秤校验装置。它方便拆卸安装,在完成一台 料斗秤的检定后,拆卸分解可迅速安装到另外一台待测料斗秤,在十五 分钟内就可以完成一台料斗秤的全部校验过程。但是,这种装置具有如 下缺点:
1、该装置使用时,料斗秤传感器与标定用传感器串联在同一位置, 由于与标定用传感器串联在一起,如果安装不垂直,互相会产生干扰, 从而影响标定的准确性。
2、该装置使用时,料斗秤有几个传感器就有几套标定装置,而且 标定装置是不能卸下,如果要拆卸,将会破坏原安装状态。
3、该装置使用时,料斗秤有几个传感器就有几只标定用传感器, 造成装置成本较高,而且不同的标定用传感器之间的精度可能会有些许 差别,影响总体秤量准确度。
4、该装置的刚性框架由校验基座两侧连接的垂直拉杆与压力承载 器构成,可靠性一般。
5、该装置使用的标定传感器形式为模拟式称重传感器,其传输距 离短、抗干扰能力弱。
6、该装置使用时采用的千斤顶油压加载方式和结构,由于油压加 载的压力波动,将影响计量的稳定性。
鉴于上述原因,我们必须对上述现有的料斗秤标定装置进行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数字式称重传感器的料斗秤标定 装置,它主要解决上述现有模拟传感器的料斗秤标定装置所存在的缺 陷,它还具有结构简单、制造和使用成本低的优点,使用时,缩短标定 时间与周期,简化标定方式,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具有广泛的使用 价值和推广前景。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基于数字式称重传感器的料斗秤标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 括一下端与料斗秤架台连接的框架,该框架上设置缓冲器,缓冲器下方 设置有数字式称重传感器,该数字式称重传感器下端通过连接件连接千 斤顶上端,该千斤顶下端连接料斗支架;
所述的标定装置中数字式称重传感器和千斤顶均只用一只,使用 时,可装卸的标定装置只需要一套;
所述的标定装置中数字式称重传感器与料斗秤所使用的称重传感 器分别设在料斗的不同位置;
所述的缓冲器采用弹簧钢板叠加式缓冲器;
当料斗周围三个部位分别装有三只称重传感器时,该料斗秤标定的 使用步骤是:
步骤一:将标定装置中的框架移至某两只称重传感器之间的位置, 并固定于料斗秤架台;
步骤二:将千斤顶放置在料斗支架上千斤顶定位件内;
步骤三:在千斤顶头部嵌入连接件;
步骤四:在连接件上放置传感器固定橡胶后放置称重传感器;
步骤五:将数字式称重传感器与标定装置的数字称重仪表连通;
步骤六:请等待5-10分钟,到电源接通后,数字称重仪表内部回 路稳定为止;
步骤七:调整料斗秤的零点,在料斗空载的状态下,调整料斗秤仪 表的零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大和衡器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大和衡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5393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