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绵茵陈中有机酸的分离富集方法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0910053150.8 申请日: 2009-06-16
公开(公告)号: CN101580447A 公开(公告)日: 2009-11-18
发明(设计)人: 胡坪;罗国安;姜志宏;孙慧;张瑞;祝付兰 申请(专利权)人: 华东理工大学
主分类号: C07B63/00 分类号: C07B63/00;C07C69/732;C07C67/56;B01D15/08
代理公司: 上海翼胜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代理人: 翟 羽
地址: 200237*** 国省代码: 上海;3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茵陈 有机酸 分离 富集 方法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有机酸类化合物的富集方法,具体涉及从绵茵陈药材中富集有机酸类化合物的方法。

【背景技术】

茵陈为菊科植物滨蒿Artemisia scoparia Waldst.et Kit或茵陈蒿Artemisiacapillaries Thunb的干燥地上部分。春季幼苗高6~10cm时采收或秋季花蕾长成时采割,除去杂质及老茎,晒干。春季采收的习称“绵茵陈”,秋季采割的称“茵陈蒿”,我国现多以绵茵陈入药。茵陈性微寒,味微苦、辛,归肝、胆、脾、胃、膀胱经。清湿热,退黄疸。用于黄疸尿少,湿疮瘙痒;传染性黄疸型肝炎。

研究发现,茵陈中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如有机酸、黄酮、香豆素等,其中有机酸类化合物为绵茵陈中的主要成分,含量较高的有3-咖啡酰喹尼酸(绿原酸)、3,5-二咖啡酰喹尼酸、3,4-二咖啡酰喹尼酸等,这些有机酸具有抗菌解毒、消炎利胆等药理作用,是绵茵陈中的主要药效成分。

有机酸类化合物常用的纯化方法有溶剂萃取法、硅胶柱层析法等,这类方法需使用较多的有毒溶剂,增加了脱溶剂步骤,提出了更高的检测要求,增加了分离富集的成本。

大孔吸附树脂是一类新型非离子型高分子化合物,应用于工业脱色、环境保护、抗生素的提取分离等领域已近20年,近年来在中药有效组分(中药中一大类结构及性质相近的成分)或天然产物提取分离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大孔树脂法也应用于茵陈提取物的纯化中(曾元儿等,绵茵陈提取液的大孔树脂静态吸附工艺影响因素考察,中成药,2007,29(2):199-201;王凤云等,绵茵陈提取液的大孔树脂动态吸附工艺研究,中成药,2007,29(4):509-511);但其分离纯化的目标不明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绵茵陈有机酸的分离富集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绵茵陈有机酸的分离富集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为:

(1)将绵茵陈药材和质量百分比为0%~30%乙醇加入到提取设备中,加热回流提取0.5~2h,溶剂乙醇倍量为绵茵陈药材质量的10~25倍,提取1~3次,经过滤制得绵茵陈提取液,减压浓缩至绵茵陈药材体积的1~3倍;

(2)在步骤(1)制得绵茵陈提取液中加入乙醇,乙醇质量百分比为60~80%,放置过夜,时间为10~14h,离心,过滤得到清液,减压浓缩至绵茵陈药材体积的1~3倍,制得绵茵陈浓缩液;

(3)将步骤(2)制得绵茵陈浓缩液,用浓度为0.1~2mol/L的盐酸溶液调节绵茵陈浓缩液的pH至2~5,过滤,制得绵茵陈滤液;

(4)将步骤(3)制得绵茵陈滤液,经大孔吸附树脂吸附,先用2~3倍柱体积的水洗脱杂质并弃去清洗液,再用3~6倍柱体积、质量百分比为40~60%乙醇洗脱,洗脱液浓缩干燥后,制得有机酸富集物;

所述的大孔吸附树脂为苯乙烯大孔吸附树脂;

最终,有机酸组分得率为1.7%,其中绿原酸含量为4.5%、3,5-二咖啡酰喹尼酸含量为1.3%,3,4-二咖啡酰喹尼酸的含量为1.4%。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积极效果是:

本发明采用大孔吸附树脂对绵茵陈中有机酸组分进行分离富集,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廉,环境友好,方法稳定,适合工业化生产。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的实施例1绵茵陈有机酸组分的高效液相色谱图;

图2本发明的实施例1绵茵陈有机酸组分中绿原酸的洗脱曲线;

图3本发明的实施例1绵茵陈有机酸组分中3,4-二咖啡酰喹尼酸的洗脱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提供本发明绵茵陈中有机酸的分离富集方法的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绵茵陈药材50g,以其16倍量14%乙醇回流提取2小时,过滤。药渣再用16倍量14%乙醇溶液回流提取2小时,过滤,合并滤液,减压浓缩至1倍绵茵陈药材体积。加入95%乙醇,使溶液含醇量达70%,静置12h,离心、过滤,滤液减压浓缩至1倍绵茵陈药材体积。用0.5mol/L HCl调节pH至3.0,离心、过滤。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东理工大学,未经华东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5315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