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微创手术下反复置换的装配式人造心脏生物瓣膜治疗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48830.0 | 申请日: | 2009-04-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01611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16 |
发明(设计)人: | 崔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F2/24 | 分类号: | A61F2/24;A61L27/34;A61L27/06 |
代理公司: | 上海泰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黄志达;谢文凯 |
地址: | 200433***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手术 反复 置换 装配式 人造 心脏 生物 瓣膜 治疗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学临床心脏人工瓣膜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在微创手术下简便进行反复 替换的生物瓣膜装置,用于治疗各种心脏瓣膜疾病。
背景技术
心脏瓣膜病的最有效治疗手段为通过外科手术进行替换,当前常用的人造替换瓣膜主 要有两种:机械瓣和生物瓣,但都有各自不足之处。机械瓣的优点为耐久性好,一般不需 反复替换,但缺点是容易导致血栓形成,故所有机械瓣膜替换的患者术后都需要终生服用 抗凝药物,而因抗凝不当造成的血栓和出血等并发症为患者术后的生活带来很多隐患。另 一种瓣膜为生物瓣,其优点在于血流动力学效果好,且无需终生抗凝,因而远期并发症少, 但制约其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的主要缺陷在于生物瓣的寿命有限,术后一般在15年左右会 发生衰败,此时患者必须接受再次手术换瓣,而再次心脏手术因为组织广泛粘连、解剖结 构不清等原因,会导致出血多、操作困难、手术时间长等后果,风险相对较高,使许多医 生和患者在最后决定时不愿选用生物瓣。
因此本发明旨在设计一种装配式的、可在微创手术下简便进行替换的生物瓣治疗系 统,即可保留生物瓣效果好、不需抗凝的优点,又可极大的减低远期瓣膜衰败后再次手术 的难度,使之变为一种低风险、低成本的微创手术,解除患者对远期再手术的后顾之忧, 为广大患者带来福音,有巨大的社会经济潜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瓣膜置换手术的不足,在根本方法上对治疗系 统进行改进,使得生物瓣远期衰败后的再次置换变成一种简单、微创、低风险的手术。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微创手术下反复置换的装配式人造心脏生物瓣膜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 (1),可替换的自膨胀式生物瓣膜支架(2),其中底座(1)和可替换的自膨胀式生物瓣 膜支架(2)相契合在一起。
底座(1)包括外环(3),带凹槽的内环(4),内环(4)设计有3个防脱瓣膜落点(5), 其中一个落点(5)为“U”字形构造,外环(3)套在内环(4)外面。
外环(3)为涤纶。
可替换的自膨胀式生物瓣膜支架(2)包括瓣膜的支架(6),弹性环(7),
弹性环(7)通过涤纶布包被固定于瓣膜支架(6)上,弹性环(7)包括弹簧圈(8), 穿行于弹簧圈(8)内部的金属丝骨架(9),“土”字型金属零件(10),“土”字型金属零 件(10)连接金属丝骨架(9)与弹簧圈(8),金属丝骨架(9)穿过“土”字型零件形成 一封闭圆环。
瓣膜的支架(6)由镍钛记忆合金丝塑形而成,外面以涤纶布覆盖。
本发明的治疗装置,具有以下优点:
1.首次手术时不增加难度,与常规手术方法无明显差别;
2.当患者生物瓣衰败需再次更换时,手术可在小切口、微创的方式下进行,风险低、 手术时间短,患者恢复快,避免了常规方法的较大创伤;
3.本发明简化了生物瓣再次置换手术的程序,使得更多的患者能够在治疗时考虑应 用生物瓣膜,因而可避免终生抗凝所带来的风险,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4.本发明首次提出了将人造心脏瓣膜设计成分体、可装配式的概念,是完全创新性 的思路,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俯试图;
图2是图1的正视图;
图3是图1的右视图;
图4是底座的俯视图;
图5是底座的正视图;
图6是可替换的自膨胀式生物瓣膜支架的俯视图;
图7是瓣膜的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可替换的自膨胀式生物瓣膜支架在弹性环没包涤纶布的俯视图;
图9是可替换的自膨胀式生物瓣膜支架在弹性环没包涤纶布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弹簧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金属丝骨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土”字型金属零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 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发明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 员可以对本发明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 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4883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糖尿病动物模型的构建方法
- 下一篇:动态脊柱内固定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