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超细介孔镁铝尖晶石的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22765.4 | 申请日: | 2009-06-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65194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28 |
发明(设计)人: | 张昕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北大学 |
主分类号: | C01F7/02 | 分类号: | C01F7/02 |
代理公司: | 西安西达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谢 钢 |
地址: | 710069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超细介孔镁铝 尖晶石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无机材料合成和应用领域,具体地说,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高比表面积、介孔结构的超细镁铝尖晶石的制备方法。
技术背景
尖晶石型镁铝酸盐氧化物(镁铝尖晶石)具有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如(1)存在离子空位和表面能很大的棱、角等缺陷;(2)表面酸-碱性可调控;(3)水热稳定性好;(4)化学稳定性较好;(5)机械强度高;因此,镁铝尖晶石是一类重要的催化剂和催化剂载体,其制备和催化应用引起了广泛关注。
采用传统方法——“陶烧法”制备镁铝尖晶石,所需焙烧温度高(1435℃),制成的镁铝尖晶石颗粒容易团聚,颗粒尺寸大,比表面积低(通常<40m2/g),不具有多孔特性,影响了镁铝尖晶石的催化应用。因此,有必要探索镁铝尖晶石的新制备方法,从而制得具有高比表面积、多孔特性的纳米镁铝尖晶石,进一步扩展镁铝尖晶石的催化应用领域。
目前,已经研发出共沉淀法、溶胶-凝胶法、冷冻干燥法、溅射干燥法、改进的Pechini法、水热法制备高比表面镁铝尖晶石。
中国专利ZL 00120746报道了一种含镁铝尖晶石的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该方法将具有适当固含量的氧化铝/氢氧化铝浆液与氧化镁/氢氧化镁浆液在适当的温度(40~100℃)、pH值(1.5~4)等条件下混合并反应5~60分钟,产物在650~800℃焙烧1~4小时后可得到比表面积约为100米2/克,孔容0.3~0.5厘米3/克,最可几孔径为10~20纳米的镁铝尖晶石。
美国专利US 4471070,4472532和4522973提供了一种采用共沉淀法制备高比表面积镁铝尖晶石的技术:把含铝阴离子的溶液加入到含碱土金属离子的溶液中,pH值控制在8.5~10.5,生成镁-铝共沉淀物。沉淀物在150~450°F干燥,1000~1800°F焙烧制成镁铝尖晶石结构。采用该法不仅可高产率地制备镁铝尖晶石,而且制得的镁铝尖晶石结构均匀,比表面积可高达600米2/克。但是,采用该方法制备镁铝尖晶石的焙烧温度较高。
日本专利JP 184907和JP 146835,以及中国专利96110358给出了多孔高比表面积尖晶石型铝酸锂催化剂载体的制备方法,即将比表面积30~300米2/克的氧化铝粉末浸入含有锂盐的水溶液中,然后,从溶液中回收浸渍过的氧化铝粉末,并对其进行干燥和焙烧(500~1000℃),制得锂铝尖晶石。另外,还可以将氧化铝溶胶与含有锂盐的水溶液混合,陈化后制得凝胶,对凝胶干燥、焙烧后制得锂铝尖晶石。采用该法制备的锂铝尖晶石孔径分布4~100纳米,总孔容0.2~1.5厘米3/克,比表面积最高可达300米2/克。
袁颖等报道了一种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纳米镁铝尖晶石的方法(无机材料学报,2004,9(4),755.)。以异丙醇铝和六水合硝酸镁为原料,将硝酸镁溶液包络于异丙醇铝水解-聚合形成的溶胶网络中,并加入稳定剂四氢呋喃控制异丙醇铝的水解速度,形成铝-镁溶胶,静止陈化20小时,得到均匀凝胶,凝胶经过干燥、焙烧后制成纳米镁铝尖晶石。
Evans等报道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高比表面积介孔镁铝尖晶石的方法(Journal of Catalysis,2004,246:292.)。以杂化双金属醇盐Mg[Al(OPr)4]2为前体,水解后生成镁铝溶胶,并经过老化得到凝胶。干燥后的凝胶在1173K、O2气氛中焙烧制成MgAl2O4。采用该法制备的MgAl2O4具有介孔结构,其比表面积为234~245米2/克。但是,该法以昂贵的杂化双金属醇盐为原料,所以成本较高。
Guo等人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高比表面积(136~182米2/克)镁铝尖晶石(Materials Letters,2004,58:1920.)。化学计量比的硝酸镁和硝酸铝制成水溶液,并在该溶液中加入适量的聚乙烯醇,搅拌均匀。然后,在上述混合物中滴加氨水溶液生成粘稠的胶体,控制pH值为10。制得的胶体在搅拌的条件下老化3小时,静置老化过夜。经老化的胶体在120℃干燥10小时,在500~950℃下焙烧8小时后制成镁铝尖晶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北大学,未经西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2276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