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壳寡糖在制备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药物中的应用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10979.X | 申请日: | 2009-04-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49958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0-06 |
发明(设计)人: | 杜昱光;刘洪涛;刘启顺;白雪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61K31/722 | 分类号: | A61K31/722;A61P9/10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1002 | 代理人: | 马驰;周秀梅 |
地址: | 116023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寡糖 制备 预防 动脉粥样硬化 形成 药物 中的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具体地说是壳寡糖在制备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药物中的应用,进一步说是壳寡糖在制备治疗细菌性感染及炎症因子所致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或保健食品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动脉粥样硬化系指由脂质、碳水化合物、血液成份的灶状沉积、结缔组织和钙沉积所致,并伴有动脉中膜改变的联合病变。讫今,动脉粥样硬化已成为威胁西方发达国家人体生命安全的主要疾病。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习惯的改变,动脉粥样硬化亦成为影响国人机体健康的重要原因。据卫生部公布的生命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每年的总死亡人数中约有1/3为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而几乎所有的心脑血管疾病均因动脉粥样硬化所致或与之有关。因此,有效预防、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将是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之一。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多因素参与的复杂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大量人及动物的病理生理观察多支持炎症反应学说,认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始于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和/或由此引起的免疫细胞趋化,最终导致血管内皮功能不良。体外研究及动物学实验表明,外源性刺激致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后,后者将表达多种粘附分子(VCAM-1、ICAM-1、MCP-1等),介导单核细胞和T细胞的滚动、粘附、迁移和积聚,最终通过发生局部的炎症反应以作为代偿性保护;另一方面,血管内皮细胞及趋化的免疫细胞将分泌致炎因子如TNF-α、IL-6、IL-8等,进一步促进炎症反应的进程,最终演变为慢性炎症,并导致病理性斑块的形成。此外,对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病检亦发现,其血管粥样斑中多沉积有大量免疫细胞(主要为单核细胞及T淋巴细胞)及相关炎性因子,此结果进一步提示,免疫系统及炎症因子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主导因素。基于上述研究可知:内皮功能障碍、免疫细胞趋化、炎症反应发生及其相互之间形成的调节网络可能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由上可见,炎症因子既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必要条件,又是动脉粥硬化形成的必然结果。
目前,抗动脉粥样硬化新药的研究进展迅速,临床一线的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消除、控制诱发因素;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并发症;防止炎症的形成等方面。常用的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主要包括:调血脂类、抗氧化剂、降血压类等。研究证实,壳寡糖具有抗氧化、降血脂、降低血糖、调节血压、改善消化机能等诸多功能,而针对壳寡糖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研究,国内外文献均无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壳寡糖在制备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中的应用,进一步提供壳寡糖在制备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中的应用;壳寡糖能够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通过作用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抑制脂多糖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内IL-8、IL-6及相关炎症因子的表达;抑制TNF-α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内VCAM-1、ICAM-1及相关粘附分子家族成员的表达;抑制TNF-α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与人单核细胞的粘附,从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壳寡糖在制备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药物中的应用。
所述壳寡糖可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内IL-8、IL-6、VCAM-1及ICAM-1等炎症介质的表达而抑制炎症因子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即壳寡糖可进一步用于制备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中;所述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为治疗细菌性感染及炎症因子所致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
所述壳寡糖的糖链聚合度在1-10之间,其中以聚合度为2-6的寡糖效果最佳;各寡糖脱脱乙酰度在0-95%之间,其中以脱乙酰度为85-95%的寡糖效果最佳;所述壳寡糖于患处体液中的有效作用浓度为10-400μg/ml。
所述壳寡糖与药物学上可接受的药物辅料混合形成各种形式的散剂、膏剂、粉剂、针剂或水剂。
在使用时可采取口服、皮下、静脉注射或肛肠给药;注射液的使用可以任意选用生理盐水、葡萄糖、稳定剂、防腐剂、悬浮剂或乳化剂等。
本发明的优点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1097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