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金融交易系统及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09382.3 | 申请日: | 2009-0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1417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25 |
发明(设计)人: | 李文福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文福 |
主分类号: | G06Q40/00 | 分类号: | G06Q40/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夏博通专利事务所 11264 | 代理人: | 刘俊;孙东风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金融 交易系统 方法 | ||
1.一种金融交易系统,应用于资金借贷以及受益权竞标平台环境中,其特征在于,所述金融交易系统包含:
受益权交易讯息传送/接收模块,该受益权交易讯息传送/接收模块将由受益权交易处理模块所提供的来自于债权数据库的债权目录展现于受益权竞标交易平台,藉以让于投资端的一个以上的受益权买方,能藉由该受益权竞标交易平台,而对该债权目录进行浏览、竞标;该受益权交易讯息传送/接收模块接收来自于投资端的所述一个以上的受益权买方所传送的一笔以上的竞标受益权交易讯息,并将该一笔以上的竞标受益权交易讯息传送至该受益权交易处理模块;
受益权交易处理模块,该受益权交易处理模块于接收到所述一笔以上的竞标受益权交易讯息之后,对该一笔以上的竞标受益权交易讯息进行处理,将该债权目录按一个以上的顺位方式,而将该债权目录标售给于投资端的一个以上的受益权买方;以及
债权数据库,该债权数据库将债权目录予以储存。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融交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笔以上的债权由受益权交易处理模块所产生。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融交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笔以上的债权由外部所输入并予以储存。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融交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受益权竞标交易平台为浏览器画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融交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债权目录的资金额度由案务单位所提供的额度、以及独立机构所提供的保证额度所组成。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融交易系统,其特征在于,为放款债权方的所述案务单位为银行,所述独立机构为政府成立的机构,该独立机构所提供的所述包底额度所占的百分比为低于50%,且该独立机构依与案务单位的出资及损益分配约定,负出资义务,并与案务单位共同收益及处分债权。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融交易系统,其特征在于,为放款债权方的所述案务单位为银行分支机构,所述独立机构为银行总行,该独立机构所提供的所述包底额度所占的百分比为低于50%,且该独立机构依与案务单位的出资及损益分配约定,负出资义务,并与案务单位共同收益及处分债权。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融交易系统,其特征在于,为放款债权方的所述案务单位为银行,所述独立机构为保险公司,该独立机构所提供的所述包底额度所占的百分比为低于50%,且该独立机构依与案务单位的出资及损益分配约定,负出资义务,并与案务单位共同收益及处分债权。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融交易系统,其特征在于,为放款债权方的所述案务单位为银行,所述独立机构为信用担保机构,该独立机构所提供的所述包底额度所占的百分比为低于50%,且该独立机构依与案务单位的出资及损益分配约定,负出资义务,并与案务单位共同收益及处分债权。
10.一种金融交易系统,应用于资金借贷以及受益权竞标平台环境中,其特征在于,所述金融交易系统包含:
受益权交易讯息传送/接收模块,该受益权交易讯息传送/接收模块将由受益权交易处理模块所提供的来自于债权数据库的债权目录展现于受益权竞标交易平台,藉以让于投资端的一个以上的受益权买方,能藉由受益权竞标交易平台,而对债权目录进行浏览、竞标;该受益权交易讯息传送/接收模块用以接收来自于所述一个以上的受益权买方所传送的一笔以上的竞标受益权交易讯息,并将该一笔以上的竞标受益权交易讯息传送至受益权交易处理模块;
受益权交易处理模块,该受益权交易处理模块于接收到所述一笔以上的竞标受益权交易讯息之后,对该一笔以上的竞标受益权交易讯息进行处理,将债权目录按一个以上的顺位方式,而将该债权目录标售给于投资端的一个以上的受益权买方;以及
债权数据库,该债权数据库用以储存该债权目录。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金融交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笔以上的债权由该受益权交易处理模块所产生。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金融交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笔以上的债权由外部所输入并予以储存。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金融交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受益权竞标交易平台为浏览器画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文福,未经李文福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09382.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三维建模方法
- 下一篇:自动对焦的远距离虹膜图像获取装置、方法和识别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