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铸塑丙烯酸树脂膜的方法和垫圈有效
| 申请号: | 200880104034.8 | 申请日: | 2008-08-2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84383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21 |
| 发明(设计)人: | 金宇星;金源国;洪瑛晙;姜杨求;崔贤;权冻铸;金智善 | 申请(专利权)人: | LG化学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B29D7/01 | 分类号: | B29D7/01 |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信立方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5 | 代理人: | 刘晔;朱梅 |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丙烯酸 树脂 方法 垫圈 | ||
1.一种铸塑丙烯酸树脂膜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将所述丙烯酸树脂膜的材料注入由一对基板和设置在这对基板之间的垫 圈形成的空间内;和
固化该丙烯酸树脂膜材料,
其中,所述垫圈在对丙烯酸树脂膜进行固化步骤之后的收缩率不小于 10%,
所述垫圈由选自下组中的一种或多种材料制成:泡沫聚乙烯、泡沫聚氯 乙烯、泡沫PDMS(聚二甲基硅氧烷)、泡沫聚苯乙烯和泡沫聚氨酯,
尺寸不小于20cm×20cm的所述丙烯酸树脂膜的厚度为0.1至0.5mm, 并且
所述丙烯酸树脂膜的厚度偏差不超过3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铸塑丙烯酸树脂膜的方法,其中,所述垫圈在 对丙烯酸树脂膜进行固化步骤之后的收缩率为10%~5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铸塑丙烯酸树脂膜的方法,其中,所述丙烯酸 树脂膜的材料为选自下组中的一种:(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基于双 酚A的丙烯酸酯、基于聚(亚烷基)二醇的二(甲基)丙烯酸酯和多官能团丙烯 酸酯,或其混合物。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铸塑丙烯酸树脂膜的方法,其中,所述丙烯酸 树脂膜的材料包含选自下组中的一种或多种添加剂:聚合引发剂、稳定剂、 紫外吸收剂、抗氧化剂、链转移剂、IR吸收剂、消泡剂、抗静电剂和表面脱 模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铸塑丙烯酸树脂膜的方法,其中,所述一对基 板由玻璃、金属或塑料材料制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铸塑丙烯酸树脂膜的方法,其中,如下进行所 述固化步骤:在常压下将温度在2~5小时内由25℃逐渐增加至100℃,在 100℃保持1~3小时,然后将温度在2~5小时内降低至25℃。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铸塑丙烯酸树脂膜的方法,该方法进一步包括 下述步骤:
在注入所述丙烯酸树脂膜材料之前,在所述垫圈或至少一个基板的表面 上涂布表面脱模剂。
8.一种铸塑丙烯酸树脂膜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将所述丙烯酸树脂膜的材料注入由一对基板和设置在这对基板之间的垫 圈形成的空间内;和
固化该丙烯酸树脂膜材料,
其中,所述垫圈在对丙烯酸树脂膜进行固化步骤之后的收缩率等于或大 于该丙烯酸树脂膜材料的收缩率,
所述垫圈由选自下组中的一种或多种材料制成:泡沫聚乙烯、泡沫聚氯 乙烯、泡沫PDMS(聚二甲基硅氧烷)、泡沫聚苯乙烯和泡沫聚氨酯,
尺寸不小于20cm×20cm的所述丙烯酸树脂膜的厚度为0.1至0.5mm, 并且
所述丙烯酸树脂膜的厚度偏差不超过30%。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铸塑丙烯酸树脂膜的方法,其中,所述垫圈在 对丙烯酸树脂膜进行固化步骤之后的收缩率为该丙烯酸树脂膜材料的收缩率 的1~10倍。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铸塑丙烯酸树脂膜的方法,其中,所述丙烯 酸树脂膜的材料为选自下组中的一种:(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基于 双酚A的丙烯酸酯、基于聚(亚烷基)二醇的二(甲基)丙烯酸酯和多官能团丙 烯酸酯,或其混合物。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铸塑丙烯酸树脂膜的方法,其中,所述丙烯 酸树脂膜的材料包含选自下组中的一种或多种添加剂:聚合引发剂、稳定剂、 紫外吸收剂、抗氧化剂、链转移剂、IR吸收剂、消泡剂、抗静电剂和表面脱 模剂。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铸塑丙烯酸树脂膜的方法,其中,所述一对 基板由玻璃、金属或塑料材料制成。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铸塑丙烯酸树脂膜的方法,其中,如下进行 所述固化步骤:在常压下将温度在2~5小时内由25℃逐渐增加至100℃,在 100℃保持1~3小时,然后将温度在2~5小时内降低至25℃。
14.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铸塑丙烯酸树脂膜的方法,该方法进一步包 括下述步骤:
在注入所述丙烯酸树脂膜材料之前,在所述垫圈或至少一个基板的表面 上涂布表面脱模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LG化学株式会社,未经LG化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80104034.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