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雾发生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80102230.1 | 申请日: | 2008-08-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0132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11 |
发明(设计)人: | 氏家良彦;长田光司 | 申请(专利权)人: |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A61H33/10 | 分类号: | A61H33/10;F24F6/00;F24F6/14 |
代理公司: | 上海金盛协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42 | 代理人: | 段迎春 |
地址: | 日本国***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生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放出含有矿物质的雾的雾发生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用液体生成雾并将其放出的雾发生装置作为通过向人体使用将人体洗净的装置、或者以滋润肌肤等美容效果为目的的装置被广泛地使用。在这样的雾发生装置中对用于生成雾的液体进行各种处理的装置已被提出。
例如,专利文献1提出了向雾化液体中添加金属离子的装置。在此雾装置中,在由金属形成的一对电极之间施加电压而进行电解,从而将金属离子洗提到液体中。因此,从雾发生装置可以放出含有金属离子的雾。所以,通过将雾向人体放出可以得到使肌肤抗菌等效果。进一步,此雾装置可以通过对添加有金属离子的液体进行加热处理来提高雾的杀菌性。
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如果为了提高雾的杀菌性而升高液体的加热温度的话,由于用于对液体进行杀菌的温度为比常温高的多的高温,有可能出现被放出的雾的温度变得过高,而成为不适合人体肌肤的温度的问题。另外,为了使雾接近常温则需要对加热后的液体进行冷却,可是如果将加热后的液体储存并进行冷却处理的话,由于雾的放出会被中断,这样就出现了不能连续使用的问题。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68586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以将具有高杀菌性的、并具温度接近常温的雾连续放出的雾发生装置。
本发明的第一形态为雾发生装置。液体聚集部储存液体。至少一对的电极通过电解将矿物质洗提至液体中。加热部加热液体。雾发生部用电解、加热后的液体生成雾。冷却部通过使被加热部加热的液体或者由雾发生部生成的雾从其内部通过而将该液体或者雾冷却。
附图说明
图1是第1实施方式的美容器的概略构成图。
图2是第2实施方式的美容器的概略构成图。
图3是其他例子的美容器的概略构成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雾发生装置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作为雾发生装置的美容器1的主体部2通过液体供给通道3连接在液体储存部4上,该液体储存部4中储存有用于生成雾的液体。
在液体储存部4的箱体保持体11上装有箱体12。箱体12的开口部被盖部12a封闭,该盖部12a上设有未予图示的止水栓。箱体12被以其盖部12a在下侧的形式设置在箱体保持体11上。在箱体保持体11上设有形状与止水栓相对应的突出栓(图示略)。箱体12在注入液体的状态下被设置在箱体保持体11上时,止水栓被突出栓压入使水密性被解除,从而使液体流出。从箱体12流出的液体被储存于箱体保持体11中。
在箱体12内的底面12b(在图1中为上侧)上装有电解辅助剂13。电解辅助剂13例如由氯化钠、氯化钾、氯化钙等盐类,或者离子化倾向较高的铝、锌等金属形成。由于电解辅助剂13被装在底面12b上,所以在箱体12设置于箱体保持体11的状态下其不与箱体12内的液体接触。
箱体保持体11通过液体供给通道3与形成于主体部2下部的液体聚集部21相连接。箱体保持体11中的液体通过液体供给通路3向液体聚集部21供给,并被储存为和箱体保持体11相同的水位。在液体聚集部21上设有加热器22,该加热器22起到对储存在液体聚集部21中的液体进行加热的加热部的作用。
在主体部2内固定有形成为筒状的冷却部23,该冷却部23沿主体部2的上下方向延伸的同时,其下端伸入至储存在液体聚集部21中的液体内。冷却部23具有使液体通过的通道。冷却部23的上端形成为半径减小的锥状。另外,冷却部23基于后述的文丘里效应使液体聚集部21中的液体上升至上端。
在冷却部23的外周,放射状的设有多个发挥冷却部件功能的放热肋片24。在上述主体2中收容有风扇25及驱动部26,风扇25通过被驱动部26驱动而向冷却部23送出空气。另外,在主体部2的内部形成有送风供给通道2a以使由风扇25送出的空气流流向冷却部23。
在冷却部23的内面,装有一对锌电极27。锌电极27被装在,在美容器1不被使用的时候不与液体接触的位置,例如装在冷却部23的上下方向的中央。在该锌电极27上一施加电压,在冷却部23内的液体中就发生电解,在锌电极27之间流过电流。通过发生电解,锌离子被洗提到冷却部23内的液体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松下电工株式会社,未经松下电工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8010223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平行式双闸板闸阀
- 下一篇:中间旋转环机械密封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