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极构造和蓄电池装置的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880002034.7 | 申请日: | 2008-01-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78723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11 |
发明(设计)人: | 土屋豪范;永井裕喜;彦坂政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M2/30 | 分类号: | H01M2/30;H01M2/20;H01M2/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段承恩;杨光军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极 构造 蓄电池 装置 制造 方法 | ||
1.一种电极构造,用于把电池组件(11)连接于母线(81),具备:
从电池组件本体延伸出的设有贯通孔的金属端子(41),
在后端部具有构成防脱结构的扩大部(35)、朝上贯通上述金属端子 (41)的上述贯通孔的螺栓(31),和
将上述金属端子(41)与电池组件(11)的壳体之间绝缘的绝缘体(43);
上述绝缘体(43),具有至少从下方与上述螺栓(31)的扩大部(35) 抵接、防止上述螺栓(31)从上述金属端子(41)脱落的防脱落部(45)。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构造,其中,上述金属端子(41)具有固 定片(41a)、连接片(41b)和端子片(41c);
上述固定片(41a)介由上述绝缘体(43)固定于上述壳体;
上述连接片(41b)沿弯曲方向与上述固定片(41a)相连,至少与上 述固定片(41a)相连的部分朝着离开上述壳体的方向延伸;
上述端子片(41c)沿弯曲方向与上述连接片(41b)相连,设有供上 述螺栓(31)贯通的上述贯通孔。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极构造,其中,上述固定片(41a)与上述端 子片(41c)之间的、离开上述壳体的方向上的距离,为上述连接片(41b) 的宽度的50%以上,并且为上述连接片(41b)的厚度的5倍以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构造,其中,上述扩大部(35)具有下面 和侧面,
上述防脱落部(45)具有相互位于正交方向的二个抵接面(45a、45b), 一个抵接面(45a)与上述扩大部(35)的下面抵接,另一个抵接面(45b) 与上述扩大部(35)的侧面抵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构造,其中,上述防脱落部(45),具有 包围上述扩大部(35)的外周的壁部(47)。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极构造,其中,在上述固定片(41a)与上 述端子片(41c)之间有多个弯曲部,上述多个弯曲部(41t、41u)中的至 少任一个,被设为厚度和宽度中的至少任一方比金属端子(41)的其它部 分小的刚性降低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极构造,其中,将上述弯曲部(41t、41u) 的凹角侧凹入成槽状,形成上述刚性降低部。
8.一种蓄电池装置的制造方法,包含:
排列设有电极(21)的多个电池组件(11)的工序,上述电极(21), 具有从电池组件本体延伸出的设有贯通孔的金属端子(41)、在后端部具 有构成防脱结构的扩大部(35)并且向上贯通上述金属端子(41)的上述 贯通孔的螺栓(31)、和将上述金属端子(41)与电池组件(11)的壳体 之间绝缘的绝缘体(43),该绝缘体(43)具有与上述螺栓(31)的扩大 部(35)的至少底面抵接、防止上述螺栓(31)从上述金属端子(41)脱 落的防脱落部(45);
安装将上述电极(21)之间电连接的母线(81)的工序,把上述螺栓 (31)插入设在上述母线(81)的贯通孔,安装该母线(81);和
将螺母(39)拧紧在上述螺栓(31)上,将上述母线(81)固定的工 序。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蓄电池装置的制造方法,其中,上述金属端子 (41),具有经由上述绝缘体(43)固定于上述壳体的固定片(41a)、沿 弯曲方向与上述固定片(41a)相连并朝着离开上述壳体的方向延伸的连接 片(41b)、和沿弯曲方向与上述连接片(41b)相连并设有供上述螺栓(31) 贯通的上述贯通孔的端子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80002034.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塑封式浇封型电磁线圈
- 下一篇:窄缝消声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