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生物质制备合成醇醚用气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820238962.0 | 申请日: | 2008-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21451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07 |
发明(设计)人: | 李在峰;雷廷宙;何晓峰;朱金陵;白炜;王志伟;刘军伟;韩刚;于显敬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有限公司;河南省生物质能源重点实验室 |
主分类号: | C10J3/70 | 分类号: | C10J3/70;C07C29/00;C07C41/00 |
代理公司: | 郑州联科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刘建芳 |
地址: | 450008***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生物 制备 合成 醇醚用气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生物质能源利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生物质制备合成醇醚用气的装置。
背景技术
能源是人类经济发展的动力和赖以生存的基础。随着经济的发展,常规化石燃料被过渡开采和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日益枯竭,环境保护也面临巨大压力。因而改变能源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对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系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重大意义。我国是油气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近年来国际油价的不断上涨对我国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对我国的能源安全也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通过开发低成本的生物质合成气生产技术,以废弃的生物质资源合成高品质的液体燃料,对于实现我国能源结构多元化、增强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生物质是可再生能源中唯一可以转化为液体燃料的碳资源,其转化为液体燃料的途径有多种,其中经气化合成高度洁净醇醚燃料技术不仅可避免与粮争地问题,且可将生物质原料综合利用,并可实现电、热和肥料联产。植物类生物质热解重整制备合成醇醚用气工艺技术,其适用于生物质气化合成醇醚燃料的合成气制备过程,可以使用于农作物秸秆及林业废弃物等植物类生物质丰富或运输方便的地方。
以植物类生物质为原料生产醇醚燃料一般要经过预处理、气化、高温净化、焦油裂解与气体重整,最后通过合成反应生产醇醚。现有气化过程多采用气化炉,而且整套装置的气化率不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生物质合成醇醚用气的装置,实现了能源的循环利用。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生物质制备合成醇醚用气的装置,生物质连续热解炉与燃气高温催化裂解重整器连接,燃气高温催化裂解重整器的热气源进口与生物质沸腾气化燃烧装置的烟气出气口连接,燃气高温催化裂解重整器的出气口与换热器的进气口连接,合成醇醚用气由换热器的出气口排出。
所述生物质连续热解炉的燃气出管与燃气高温催化裂解重整器的进气口连接,生物质连续热解炉热气源进口与燃气高温催化裂解重整器的热气源出口连接。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装置简便,生物质连续热解炉、燃气催化裂解重整器和换热器依次连接,预处理后的生物质原料在生物质连续热解炉内高温热解产生高温热解气,高温热解气继续在燃气催化裂解重整器内过滤净化、催化裂解重整,再经换热器降温后即为合成醇醚用气;生物质沸腾气化燃烧装置的烟气出气口与燃气催化裂解重整器的热气源进口连接,采用生物质沸腾气化燃烧装置内燃料燃烧产生的高温烟气供热的方式,生物质沸腾气化燃烧装置产生的高温烟气先对燃气高温催化裂解重整器供热,然后再对生物质连续热解炉供热;生物质连续热解炉内产生的固体物质可作为燃料在生物质沸腾气化燃烧装置内燃烧,实现了热量的循环利用,节约了资源。
附图说明
图1为生物质制备合成醇醚用气的装置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生物质制备合成醇醚用气的装置,生物质连续热解炉1的燃气出管3与燃气高温催化裂解重整器6的进气口4连接,生物质连续热解炉1的热气源进口2与燃气高温催化裂解重整器6的热气源出口5连接,燃气高温催化裂解重整器6的热气源进口12与生物质沸腾气化燃烧装置9的烟气出口13连接,燃气高温催化裂解重整器6的出气口10与换热器7的进气口11连接,合成醇醚用气由换热器7的出气口8排出。
本实用新型中的生物质连续热解炉1可采用常规的连续热解炉,也可采用本实用新型申请人已申报专利的生物质连续热解炉,申请人已申报的生物质连续热解炉的专利号为ZL200620135283.1;同样,生物质沸腾气化燃烧装置9可采用常规的气化燃烧装置,也可采用本实用新型申请已申报的专利号为ZL200720307169.7的生物质沸腾气化燃烧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有限公司;河南省生物质能源重点实验室,未经河南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有限公司;河南省生物质能源重点实验室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23896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