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失谐间隔棒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820233719.X | 申请日: | 2008-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23424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07 |
发明(设计)人: | 朱宽军;孙娜;王立涛;刘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2G7/12 | 分类号: | H02G7/12;H02G7/14 |
代理公司: | 北京安博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徐国文 |
地址: | 100192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失谐 间隔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用于架空输电线路中的间隔棒装置,特别有关一种 有效抑制舞动发生的失谐间隔棒装置。
背景技术
架空输电线路在运行过程中会因自然条件的作用而发生多种灾害事故, 舞动就是其中危害较为严重的一种。舞动产生的危害是多方面的,轻者发生 闪络、跳闸,重者造成金具及绝缘子损坏,导线断股、断线,杆塔螺栓松动、 脱落,甚至倒塔,从而导致重大电网事故。我国是舞动多发国家,从近年来 架空输电线路事故统计分析资料来看,舞动问题已成为当前威胁我国线路安 全运行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并且随着中国电网建设的发展,输电线路出现导 线大截面、分裂数多、结构紧凑等易于诱发舞动的特点和趋势,线路防舞的 形势更为严峻。
目前,中国具有实际运行经验的刚性防舞装置有很多种,并且也都取得 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这些传统的刚性防舞装置,例如三、四、六、八等分裂 数的间隔棒都是整体型的,在一个分裂圆平面内,间隔棒是整体共面的,各 根子导线的动态特性相同,这样,在风载作用下会产生半波数相同的振动, 分裂导线将引起低频大振幅的次档距舞动或整体舞动。另外,传统的刚性防 舞装置容易造成线夹出口处导线应力集中,增大导线的动弯应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失谐间隔棒装置,利用失谐 法合理布置防舞的失谐间隔棒装置,使得多分裂导线各次档距的动态特性互 不相同,即各次档距之间的机械阻抗处于互不匹配状态,从而限制了驻波的 形成及振动波在相邻次档距间的传播,以达到抑制舞动发生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另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失谐间隔棒装置,能避 免传统刚性防舞装置所造成的线夹出口处导线应力集中和增大动弯应变的缺 陷。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失谐间隔棒装置,该失谐间隔棒装置至少包括对应 于一相导线的一组失谐间隔棒组件,一组失谐间隔棒组件包括多个相独立的 失谐间隔棒,各失谐间隔棒分别连接两两相邻的子导线,相邻的两个失谐间 隔棒分别处于不同的分裂圆平面,且保持该相导线的每根子导线相邻的两个 次档距长度不相等。
根据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效果是显著的:对于多分 裂导线而言,发生舞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被间隔棒隔开的次档距振荡,因此 防止次档距振荡也是一种防止舞动的有效手段。通常因传统的整体型间隔棒 构成的分裂导线次档距相等,各根子导线的动态特性相同,从而使这些子导 线在输入风能作用下会各自发生半波数相同的振动,本实用新型正是针这一 问题提出了一种失谐法来合理布置防舞的失谐间隔棒装置,使同一组失谐间 隔棒组件中的失谐间隔棒不全在同一个分裂圆平面内,从而能使多分裂导线 各次档距的动态特性互不相同,即各次档距之间的机械阻抗处于互不匹配状 态,这样通过振动能量在各次档距之间的相互吸收,防止了次档距振荡;同 时,子导线在风激振过程中,驻波的形成及振动波在相邻次档距间的传播受 到限制,从而抑制舞动的发生;另一方面,当在全档发生舞动时,由于子导 线之间同样地吸收能量,同样起到消振作用。经过分析研究和试验证明:本 实用新型基于失谐法的失谐间隔棒装置,采用适当的布置方式使其不利于次 档距振荡的形成,能有效抑制舞动的发生。
在本实用新型中,该失谐间隔棒装置适用于导线分裂形式为三分裂及以 上分裂数的线路。例如,导线的分裂数为3、4、6或8,一组失谐间隔棒组 件包括的失谐间隔棒数量为3、4、6或8。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该失谐间隔棒装置包括多组失谐间隔棒组 件,各组失谐间隔棒组件沿该相导线轴向方向依次布置。这样,对应于同组 失谐间隔棒组件,同相各根子导线之间利用各个失谐间隔棒两两相连且彼此 错开,同时保持每根子导线上由各个多组失谐间隔棒组件的失谐间隔棒构成 的相邻次档距也不等距,即将输电线路中的各子导线分成若干次档距彼此交 错且互不相同的区段,能起到显著的防舞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23371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