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减震排气鞋无效
申请号: | 200820201082.6 | 申请日: | 2008-09-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23924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14 |
发明(设计)人: | 方培基 | 申请(专利权)人: | 方培基 |
主分类号: | A43B7/08 | 分类号: | A43B7/08;A43B7/32;A43B13/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3000广东省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减震 排气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鞋,具体涉及一种具有减震排气功能的鞋。
背景技术
现在的减震鞋,一般都是用气垫、pu弹力柱、eva、pu中底等方式,其缺点是减震能力有限,回弹力不足,弹力调得太软就失去了牢固性,太硬就会使得弹力不足。并且弹力装置不可更换。具有排气功能的鞋,很容易入水,都是被动排气换气。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减震排气鞋,回弹力足够且牢固,弹力装置可以更换,还具有很好的排气功能,不易进水。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减震排气鞋,鞋底内设有弹簧,鞋底上表面设有排气孔,鞋底侧面设有进气孔。
作为对上述方案的改进,鞋底上设有内格,内格形状为圆形或方形,内格内固定设有与其大小相适应的弹簧;内格与内格之间,内格与进气孔、排气孔间相连通。
作为对上述方案的改进,鞋底内设有弹力柱,弹簧套在弹力柱外。
作为对上述方案的改进,鞋底内设有弹力柱,弹簧融合在鞋底材料内。其弹力柱与鞋底结构是生产鞋底时把弹簧放入鞋底模具中,再灌注流质鞋材,形成鞋材与弹簧密不可分的鞋底、鞋垫、弹力柱结构。鞋底材料可以是PU、EVA、TPU、TPR、PVC、RB或其它流质鞋材。
作为对上述方案的改进,鞋底由上底和下底组成,上底上表面设有排气孔,上底与下底间留有空位,空位处容置有与其大小相适应的弹簧;上底与下底之间通过拉链、鞋带、魔术贴、纽扣、鞋扣、磁铁扣、四合扣或橡根带连接。
作为对上述方案的改进,鞋底底部后端设有鞋跟,弹簧套在鞋跟外或与鞋跟材料融合嵌在鞋跟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鞋底有密封空间,鞋底侧边设有进气孔,鞋垫设有排气孔,利用鞋底的内置弹簧,受压时排气,不受压时进气,并且弹簧在生产鞋底时已放入模具中与鞋底材料密不可分地融合,非常牢固,并且产生强大的减震效果;打开鞋底的连接装置,可以更换弹簧。而且由于鞋底有密封空间,因此不会进水。
附图说明
图1、图2、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鞋底侧面、上表面和下表面的示意图。
图4、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鞋底侧面示意图及弹簧在鞋底不同状态下的参考图。
图6、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鞋底侧面结构图。
图8、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鞋底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减震排气鞋的工作原理是在鞋底的密封空间,利用内置弹簧的弹力,通过步行落地时的受压排气,起步时失压进气,产生减震效果。
为了达到上述效果,我们必须要在鞋底的设计和弹簧的选择上相互配合。在弹簧的选择上,在后跟这样主要受力的地方要用直径达2-4cm,弹力强度足以支持人体一般重量的弹簧,鞋底前方可用直径、弹力较小的弹簧。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注重与鞋底的设计,具体有一下几种设计方案:
实施例一:鞋底由整个橡胶底构成,在鞋底内设有若干个内格,内格1内固定安置弹簧2,内格大小与弹簧大小相适应。鞋底上面的鞋垫设有排气孔3,鞋底上方做有拉线钩4。在鞋底后方的拉线沟稍微向下的位置设有一个单向进气口5。鞋底侧边设有排气孔,这些排气孔与进气孔、内格的空间都是相通的。这样做出的鞋就会受压时排气,不受压时进气,并且产生强大的减震效果。鞋底还可做成透明的颜色,具有更好的可观性。由于鞋底内是密闭空间,也不会进水。
实施例二:把弹簧2放入鞋底的模具内,再灌注入流质鞋底材料,例如PU、EVA、TPU、TPR、PVC、RB或其它流质鞋材。就可以生产出带弹簧的鞋底、鞋垫或弹力柱。鞋底内设有若干中空弹力柱6,弹簧可以套在弹力柱外,也可以一开始生产鞋底时把弹簧放入模具内,再灌注入流质鞋材,形成弹簧和鞋底像水泥与钢筋密不可分的融合结构。只要弹力柱或鞋底、鞋垫采用较软的材料,鞋底就可保留有弹簧的弹性,而且连接牢固、受力面积大。弹簧的中心都做成空心,形成鞋底的密闭空间,再配合和实施例一中相同的鞋底的进排气结构,就可实现受压时排气,不受压时进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方培基,未经方培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20108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