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可以吸收利用烟气余热的吸油烟机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81047.2 | 申请日: | 2008-12-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14615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23 |
发明(设计)人: | 李业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业新 |
主分类号: | F24C15/20 | 分类号: | F24C15/2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50001黑龙江省哈***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可以 吸收 利用 烟气 余热 吸油烟机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家用吸油烟机。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家庭使用的燃气灶,普遍采用敞开的大气式燃烧器。为了保证安全GB16410-2007国家标准规定,干烟气中CO含量小于0.05%,由于烟气中CO含量甚微,所以燃烧是充分的未完全燃烧损失几乎为零。达到国家标准的产品,可以认为燃烧效率接近100%。然而使用性能即热效率并不高,国家标准只要求不低于55%。实际上一般使用热效率只有50%左右,原因是使用性能不仅是燃气灶的燃烧工况决定的,还和烹调器具及使用习惯方法有关,由于烹调器具锅和水壶的受热面积相对较小,燃烧热烟气中热量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就扩散到空气中去了,热能损失很大,所以热效率低。为了适应我国人民烹饪习惯的要求,燃气灶额定热负荷比较大,国家新标准规定普通型灶热负荷≥3.5kw。近年来的产品热负荷普遍有所提高,目前市场上家用燃气气灶的热负荷都比较大,很多已超过4kw。但是,用具中的锅和水壶多少年来没有什么大的改变,多数仍为平底,受热面积相对较小。由于热效率低,燃气灶热负荷越大热损失也越大,因此有很大的节约潜力。为了减少热损失,目前主要应设法吸收利用烟气中的热量。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热水的需求越来越大,家庭用热水的能耗已超过家用能耗的25%,很多家庭还在用水壶或锅烧水,效率仅有50%左右,还有很多家庭使用电热水器,要消耗高品位的电能,因此利用燃气余热加热水是最适用有效节约家庭用能的方法。但是,现有的吸油烟机只能吸排油烟不能吸收利用烟气余热。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节约家庭用能,提供一种在吸排油烟过程中能够吸收烟气中余热加热水的吸油烟机。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方案是:扩展吸油烟机的功能,采用侧吸式结构,在壳体前面设置上下两个吸气口,在下吸气口内安装套片管式换热器,在上下吸气口之间安装板式换热器,在壳体上方安装小型储热水箱。在排烟过程中吸收烟气余热加热水并保温储存在水箱中供使用。
由于在壳体前面设置上下两个吸气口和安装了换热器,既提高了吸排油烟的性能,又能在吸排油烟过程中吸收利用烟气中的余热。由于利用燃气余热加热水不仅能够方便地使用热水盥洗,还可以用于烹饪节省燃气和时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侧面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的正面视图。
图3为图1所示过滤板4的主视图。
图4为图3的A-A剖视图。
图5为图1所示板式换热器6主视图。
图6为图5的B-B剖视图。
图7为图1所示套片管式换热器12主视图。
图8为图7C向视图。
图9为图7的D-D剖视图。
图中1.排气管接口,2.壳体,3.风机,4.上进气口过滤板,5.换热器管接头,6.板式换热器,7.换热器管接头,8.下进气口导流板,9.下进气口,10.下进气口导流板,11.换热器管接头,12.套片管式换热器,13.换热器管接头,14.内导流板,15.下循环管,16.上循环管,17.水箱下循环管接头,18.水箱上循环管接头,19.水箱进冷水管接头,20.水箱出热水管接头,21.储热水箱。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主要由壳体(2)、风机(3)、板式换热器(6)、套片管式换热器(12)、上进气口过滤板(4)、下进气口(9)、下进气口导流板(8、10)、内导流板(14)、储热水箱(21)、循环管路(15、16)等组成。
风机和电控器件安装在壳体内上部,上进气口安装油烟过滤板(4),在上下进气口之间安装板式换热器(6),在下进气口(9)内安装套片管式换热器(12),在下进气口(9)外安装和壳体活动连接的导流板(8、10)。导流板(8、10)的作用是阻止烟气向空气中扩散和阻止空气混入烟气,使烟气顺畅进入换热器。由于下吸气口(9)距离燃气灶较近,在烟气上升离开锅,将向空气中扩散时被吸入换热器(12),而不会影响燃气灶正常使用效率。
为了减小循环阻力,换热器分别用循环管和水箱连接。板式换热器管接头(5)和水箱上循环管接头(18)连接。板式换热器管接头(7)和水箱下循环管接头(17)连接,套片管式换热器管接头(13)和水箱上循环管接头(18)连接,套片管式换热器管接头(11)和水箱下循环管接头(17)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业新,未经李业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8104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