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子束焊接夹具有效
申请号: | 200820175263.6 | 申请日: | 2008-11-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83492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8-05 |
发明(设计)人: | 任思;韩兴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力威尔航空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K37/053 | 分类号: | B23K37/053;B23K1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夏正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孙 征;王歆燕 |
地址: | 102200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子束 焊接 夹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夹具,特别涉及一种电子束焊接夹具。
背景技术
电子束焊接因具有不用焊条、不易氧化、工艺重复性好及热变形量小的优点而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原子能、国防及军工、汽车和电气电工仪表等众多行业。
但是在将棒料焊接到板料上时,电子束在两者相接的进口和出口处由于被焊材料的突变会产生烧穿和凹陷,焊接过程不稳定。另外在相对焊缝的另半圈需要垫环来承受起弧和收弧的电子束能量,垫圈的消耗量大。此外,对于板料与棒料的装夹一定要紧密。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子束焊接夹具,使得在焊接时不出现烧穿和凹陷,能够稳定地将棒料电子束焊接到板料上。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电子束焊接夹具,包括底座和压紧机构,其中,在所述底座上形成有通孔,在该通孔周围形成有环形槽。
根据上述结构的电子束焊接夹具,在将棒料焊接到板料上时,所电子束焊接的部分为一个完整的圆,由于被焊材料没有发生突变,所以,也就不存在烧穿和凹陷的问题,因此焊接过程变得很稳定。
本实用新型的电子束焊接夹具中,所述压紧机构包括前压紧机构和后压紧机构,所述前压紧机构和后压紧机构分别与底座螺纹连接,并且所述前压紧机构和后压紧机构分别设置在通孔的两侧。
分别用前压紧机构和后压紧机构将工件的前后压紧,能够保证待焊零件与本夹具完全接触,使得工件装夹更加紧密,从而控制了焊接引起的零件变形。
本实用新型的电子束焊接夹具中,所述前压紧机构包括压板和前调节螺钉,所述压板通过前调节螺钉与底座螺纹连接,所述后压紧机构包括压块、回转压板、后调节螺钉、螺钉和支承套,所述压块位于回转压板和底座之间,所述回转压板通过螺钉与底座螺纹连接,同时通过后调节螺钉与压块连接,所述支承套套在所述螺钉上。
使用该结构的电子束焊接夹具,使装夹的操作更加方便可靠。
本实用新型的电子束焊接夹具中,所述压板上形成有径向的压板凸起和轴向的定位凸起,其中,所述压板凸起和定位凸起均沿径向向内凹陷。
使用该结构的电子束焊接夹具,在前压紧机构上设置了定位结构,这样不但能够压紧待焊零件,而且还可以起到限位作用,从而进一步控制了由焊接引起的零件变形。
本实用新型的电子束焊接夹具中,在所述回转压板的一端设有开口,该开口大于所述螺钉的外径,所述回转压板的两端分别通过螺钉与底座螺纹连接。
由于回转压板的一端设有开口,使得在不用完全拧下该处的螺钉,就可以将待焊零件放在该后压紧机构内,从而使该夹具使用起来更加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电子束焊接夹具,还在所述环形槽内设置有垫环。
在焊缝的下方可以设置与被焊零件同种材料的垫环,能够吸收残余的电子束能量,从而避免了其他金属对焊缝的污染。
附图说明
图1A是使用本实用新型的电子束焊接夹具进行待焊的零件的分解主剖视图,图1B是图1A中所示的零件的俯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电子束焊接夹具的俯视图;
图3是沿图2中A-A线的剖视图;
图4A为图2所示前压紧机构中的压板的放大俯视图,图4B是沿图4A中B-B线的剖视图;
图5是图3所示后压紧机构中的回转压板的放大俯视图;
图6为装夹有待焊零件的本实用新型的电子束焊接夹具的主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电子束焊接夹具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图1A是使用本实用新型的电子束焊接夹具进行待焊的零件的分解主剖视图,图1B是图1A中所示的零件的俯视图。如图1A、图1B所示,该零件100包括摇臂板片101(板料)和摇臂头102(棒料),两者均由钛合金材料制成。摇臂板片101的两端为一大一小两个半圆弧103和104,其中在大圆弧104一端形成有同心圆孔105。摇臂头102由同轴的圆板106和柱体107构成,圆板106其厚度与摇臂板片101的厚度一致,其外径与摇臂板片101上的圆孔105的内径匹配。先将摇臂头102上的圆板106安装到摇臂板片101上的圆孔105内,使该零件100组合到一起,然后需要将摇臂头102与摇臂板片101相接的部分电子焊接到一起。
下面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电子束焊接夹具的具体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力威尔航空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力威尔航空精密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7526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船用铜合金螺旋桨与尾轴拂配装置
- 下一篇:不锈钢带极堆焊焊道搭接量控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