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卧式沉降螺旋自动卸料节能离心机有效
申请号: | 200820171075.6 | 申请日: | 2008-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24671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14 |
发明(设计)人: | 王猛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猛 |
主分类号: | B04B3/04 | 分类号: | B04B3/04 |
代理公司: | 金华科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胡杰平 |
地址: | 321100浙江省兰溪市经济开***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卧式 沉降 螺旋 自动 卸料 节能 离心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用于环保水处理过程中的污泥脱水设备领域,特别是一种卧式沉降螺旋自动卸料节能离心机。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用于污泥脱水的离心脱水机,离心脱水机中的螺旋推进器是采用顺流式螺旋结构,其中,螺旋推进器设在转筒内,螺旋推进器上的搅龙的螺距较小;在转筒的端面上设有端盖,设在端盖上的水位调节装置采用圆孔旋转式结构。现有的用于污泥脱水的离心脱水机工作时,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1、因螺旋进液口与端盖出水口的距离过短,造成转筒内的泥水分离区域过小,降低了泥水分离工效;
2、因螺旋推进器上的搅龙的螺距较小,使转筒与螺旋推进器之间的差转速增大,会造成已分离的泥水部分被搅混,降低了泥水分离效果;
3、因设在端盖上的水位调节装置是采用圆孔旋转式结构,当水位发生变化时不能将水位调至最佳位置,降低了泥水分离工效;
4、能耗较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的用于污泥脱水的离心脱水机所存在的上述泥水分离工效低、效果差及能耗较大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能大大提高泥水分离工效、改善泥水分离效果,又能降低能耗的卧式沉降螺旋自动卸料节能离心机。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通过如下方式完成的:一种卧式沉降螺旋自动卸料节能离心机它包括机座、转筒、螺旋推料器、差速器、进液管、传动系统,其中:螺旋推料器是由轴头、驱动轴头、转轴、螺旋叶片、反推料叶片组成,转轴由小转轴和大转轴组成,小转轴和大转轴之间通过斜壁板、封道板、防积料连接管连接,在小转轴与大转轴之间的连接处设有螺旋推料器转轴出液口,在小转轴的端头装有轴头,在大转轴的端头装有驱动轴头,在小转轴和大转轴的外壁上设有螺旋叶片,在小转轴的侧壁上设有溢水孔;传动系统由主传动轮、副传动轮、差速器和电动机组成;转筒两端设有空心转轴,设在转筒两端上的空心转轴装在机座上,转筒两端空心转轴分别与主传动轮和差速器相接。
在上述的卧式沉降螺旋自动卸料节能离心机中,螺旋推料器装在转筒内,设在螺旋推料器的转轴上的轴头与驱动轴头分别装在转筒两端上的空心转轴的轴孔内,螺旋推料器转轴上的驱动轴头和转筒一端上的空心转轴与差速器相接,位于小转轴端头处的转筒上设有排料口,主传动轮和副传动轮分别通过皮带与电动机相接。
在上述的卧式沉降螺旋自动卸料节能离心机中,进液管插在小转轴的轴孔内。
在上述的卧式沉降螺旋自动卸料节能离心机中,在螺旋叶片的外侧设有耐磨块。
在上述的卧式沉降螺旋自动卸料节能离心机中,在小转轴端部的外壁上设有反推料叶片。
在上述的卧式沉降螺旋自动卸料节能离心机中,在小转轴与大转轴之间的连接处的外侧面上设有用来提高水位的阻隔板。
在上述的卧式沉降螺旋自动卸料节能离心机中,在转筒端盖上设有水位调节装置,水位调节装置由设在转筒端盖上的排水口、调节板滑槽和水位调节板组成,水位调节板通过螺栓固定在转筒端盖上的调节板滑槽上。使用时,通过水位调节板的位置来调节转筒内的水位。
工作时,污水通过进液管进入离心机中,从螺旋推料器转轴出液口流出,斜壁板改变水流方向使积泥往转筒的锥端方向行走,通过转筒的高速离心使污水在转筒内产生沉降分离的大部分污泥沉积在转筒的内壁上,由螺旋推料器在差速器的带动下把沉积的污泥通过螺旋叶片推动至排料口排出,分离后的清水流向转筒端盖的排水口排出。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的用于污泥脱水的离心机相比,具有泥水分离工效高、泥水分离效果好,出泥含水率低,出水含泥量少,能耗省的特点。本实用新型适合作为各行业污水处理中的污泥脱水设备。
附图说明
图1为卧式沉降螺旋自动卸料节能离心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螺旋推料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水位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参照附图1和附图2,一种卧式沉降螺旋自动卸料节能离心机,它包括机座3、转筒6、螺旋推料器7、差速器2、进液管11、传动系统,其中:
传动系统由主传动轮10、副传动轮1、差速器2和电动机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猛,未经王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7107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显示装置及其色彩调整方法
- 下一篇:多功能便携式电子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