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新型硅油风扇离合器回油槽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53079.1 | 申请日: | 2008-09-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65450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01 |
发明(设计)人: | 王良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来豪汽车部件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P7/04 | 分类号: | F01P7/04;F16D3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魏忠晖 |
地址: | 201816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硅油 风扇 离合器 油槽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硅油风扇离合器,特别是硅油风扇离合器的回油槽结构。
背景技术
现在汽车发动机一般采用水冷系统,发动机正常运转的水温在80-90℃。发动机冷却系一般是根据发动机在某一常用工况能得到可靠的冷却而设计的,当工况发生变化时,必须能相应改变冷却强度,保证发动机在正常温度下工作。比如车辆启动时,发动机处于冷态,需要尽快升温到60℃以上,这时风扇如果工作,只能起负作用,所以用自动离合器控制风扇。在低温时,其不工作,在温度升到一定时,开始逐步工作,来降低温度,调节发动机的工作状态。风扇离合器有硅油式、电磁式等。
硅油风扇离合器,用硅油作为介质,利用硅油高粘度的特性传递扭矩。利用散热器后面空气的温度,通过感温器自动控制风扇离合器的分离和接合。温度低时,硅油不流动,风扇离合器分离,风扇转速减慢,基本上是空转。温度高时,硅油的粘度使风扇离合器结合,温度越高,风扇转动速度越快,于是风扇和水泵轴一起旋转,起到调节发动机温度的作用。
硅油风扇离合器,感温元件都是弹簧感温器。其工作过程:
(1)当流经散热器的空气温度升高时,双金属感温器受热变形,迫使阀片轴转动,打开从动轮上锁油孔。从动板与前盖之间贮存的硅油便流入壳体与从动轮之间的工作腔,离合器接合,风扇转速升高。空气温度越高,进油孔开度越大,硅油粘性越大,摩擦力增大,风扇转速就越快。
(2)当流经散热器的空气温度下降时,双金属感温器恢复原状,阀片关闭锁油孔,在离心力的作用下,硅油经回油孔从工作腔返回贮油腔,离合器分离,硅油粘性降低,摩擦力降低,风扇转速变得很低。
现在一般的硅油风扇离合器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1、壳体2、盖体3、从动轮4、从动板5、轮毂6、密封条7、密封油等
壳体上接有安装风扇叶片的螺孔,安装有风扇叶,水泵的传动轴,与轮毂的一端连接,轮毂的另一端与从动轮连接,密封条、密封油壳体、盖体把从动轮、从动板,盖体密封在里面;从动轮通过盖体上的卡与盖体的空隙连接;当温度升高时,从动轮与壳体间的摩擦力变大,从动轮从而带动壳体转动,实现散热。
在离合器降温的情况下,进油孔关闭,回油槽开始回油,硅油被回收回来后,从动轮和轮毂间的摩擦力会迅速减低,同时低温下的硅油也会较小从动轮和轮毂间的摩擦力,从而停止散热。
一般的回油槽在从动轮上设计,当温度降低时,从动轮和壳体间产生相对速度,硅油便从从动轮上的槽口向从动轮中心流,从而被回油。
现有的回油槽是垂直于从动轮圆形边切线的方向的,回油效果不好。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本发明人积多年从事本领域工作的经验,经过反复研究论证,终得本实用新型的产生;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硅油风扇离合器回油槽结构。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新型硅油风扇离合器回油槽结构,硅油风扇离合器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壳体、盖板、从动轮、从动板、轮毂、密封条;从动板上设有贮油腔;壳体上接有安装风扇叶片的螺孔,密封条、壳体、盖体把从动轮、从动板、轮毂密封在里面;从动轮通过壳体上的卡与从动轮的空隙连接实现传动;轮毂一端与从动轮连接,另一端与水泵的传动轴连接;从动轮上设有回油槽,回油槽通向从动轮中间部分,从动轮中间部分与从动板贮油腔连接;在于在从动轮上设有斜向的回油槽,回油槽通向从动轮中间,从动轮中间部分是联通的。
上述回油槽靠轮毂边的部分开槽深度较深,靠中心走向逐步变浅。
在于上述回油槽的斜向角度为锐角。
在于上述回油槽的斜向角度为钝角。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特点:
本实用新型回油槽的设计回油效果好,提高了离合器的性能和使用寿命。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盖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从动轮和盖体结合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从动轮和壳体接合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壳体和从动轮接合面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新型硅油风扇离合器回油槽结构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壳体、盖板1、从动轮2、轮毂3、从动板、密封条、密封油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来豪汽车部件制造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来豪汽车部件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5307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