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动踏板车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47007.6 | 申请日: | 2008-08-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29936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21 |
发明(设计)人: | 施联发 | 申请(专利权)人: | 施联发 |
主分类号: | B62K17/00 | 分类号: | B62K17/0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顺天达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 琴 |
地址: | 中国香港九龙*** | 国省代码: | 中国香港;8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 踏板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车,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便携式电动踏板车。
背景技术
随着能源问题的日趋严峻,人们开始寻求各种环保节能的交通工具,电动车便是其中之一。但是,由于电动车笨重、体型大、耗电量高,对使用者有一定的操作要求,并不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非常理想的出行交通工具。
因而,出现了一种轻便型的电动踏板车。踏板车主要由电动机、电池、前轮、后轮、踏板和车把等零部件组成,结构简单,行走时人站立在踏板上控制把手使车向前运行。这种电动踏板车因其轻便实用等特点而广受都市白领和年轻人的欢迎。但是,现有的各种电动踏板车仍然存在不便于停放、易倾倒、抗震性低等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使用方便、行走平稳的电动踏板车。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出一种电动踏板车,包括手柄、控制支架、前轮支架、带电机的一体式前轮、电池、踏板和后轮,控制支架上端安装所述手柄,下端与所述前轮支架固接,所述前轮通过主轴安装在前轮支架下端,所述踏板通过转轴活动连接在所述前轮支架后端,且所述转轴上套设有回中扭簧。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前轮支架的上端向后延伸出间隔开的上支臂和下支臂,所述踏板前端伸出的连接臂通过转轴安装在所述上支臂和下支臂之间。所述上支臂和所述连接臂之间的转轴上设有所述回中扭簧,所述扭簧的两个末端分别与所述上支臂上的第一限位柱以及所述连接臂上的第二限位柱相卡靠。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踏板的脚踏位由台阶状底板和从所述台阶状底板两侧向上延伸的侧壁构成。所述台阶状底板包括第一水平踏板、第二水平踏板和将二者连接的斜板,其中第一水平踏板和第二水平踏板之间存在一定的高度差;所述踏板的脚踏位还包括位于后轮支撑部上表面的第三水平踏板。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后轮包括前后排列且底部同高的第一后轮和第二后轮,且所述第一后轮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后轮。所述第二后轮安装在从踏板下部倾斜伸出的连杆上,所述踏板底部伸出的定位柱与所述连杆相抵以限制所述第二后轮的高度。所述定位柱优选是锁紧在所述踏板底部的定位螺栓。套设有弹簧的一刹车螺栓从所述踏板底部伸出,与所述连杆的对应位置连接,且所述刹车螺栓与所述电动踏板车的刹车系统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一体式前轮采用数码无炭刷电机驱动。
本实用新型的电动踏板车通过增设回中弹簧使前轮部分在转向后能够再自动复位,保持整个车身始终在一条直线上,不仅有利于用户直线行驶,而且节省放置空间。此外,该电动踏板车的踏板采用具有下沉空间的台阶式脚踏位,降低重心以减少侧翻的可能,并有助于用户在行驶时保持自身平衡。后轮采用大、小两个后轮,减轻了踏板车在不连续路面行驶时的颠簸,增强舒适性。而且,特殊安装的小后轮还可以压下以充当刹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动踏板车的一个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电动踏板车的主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电动踏板车的侧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脚踏位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2中A部的放大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后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a、7b、7c分别是图6所示的后轮在不连续地面行走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结合图1-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电动踏板车主要由手柄、控制支架30、前轮支架40、带电机的一体式前轮50、电池(图中未示出)、踏板60和后轮等部件构成。其中,控制支架30的下端通过螺栓等连接部件与前轮支架40的上端锁紧,前轮支架40安装在一体式前轮50的主轴52两端上。控制支架30的上端设有纵向的主手柄10和横向的辅助手柄20。用户可一手扶辅助手柄20,一手操控主手柄10,使控制支架30转向,从而带动电轮支架40进而带动前轮50转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施联发,未经施联发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4700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