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侧钻井分支井用抗振斜向器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41461.0 | 申请日: | 2008-11-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51454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25 |
发明(设计)人: | 石晓兵;刘运荣;黄兵;章浩迥;王国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石油大学 |
主分类号: | E21B7/08 | 分类号: | E21B7/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500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钻井 分支 井用抗振斜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侧钻井分支井用抗振斜向器,主要用于油气井中套管的侧钻开窗,属于石油矿场机械的专用钻井机械工具。
背景技术
侧钻井、分支井套管开窗广泛应用于油田改造或多套油气层开采,在侧钻过程中,斜向器通常由柱体斜面和斜面固定装置构成,斜面固定装置安装有扶正器、卡瓦、承压短接,可对斜向器起到扶正和稳定作用,现有斜向器的斜面柱体与斜面固定装置连接是单方向活动铰链连接,斜面在活动方向难免发生剧烈跳动,影响开窗效果,另外,也有采用直体且整体的,然而在侧钻铣磨套管时,钻具的机械振动和转动振动,易导致固定装置松动,造成实际开窗方位偏差,开窗窗口形状差,质量不稳定,为进一步施工带来困难。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侧钻井分支井用抗振斜向器,以减少磨铣钻时纵向振动、横向和扭转动对斜向器作业的影响,提高开窗质量,确保在设计方位上安全高效开窗。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侧钻井分支井用抗振斜向器,是由弓形凹斜面柱体、支点压紧装置和固定装置构成,固定装置由固定装置本体、扶正器,固定卡瓦、滑块卡瓦和承压短接构成,其特征是弓形凹斜面柱体呈弓形,弓形凹斜面柱体由四片或五片钢片构成,以减少弓形凹斜面柱体发生弹性形变所需要的应力,在入井前,将每个钢片上端部用连接销钉与送斜器相应位置连接,每个弓形钢片发生弹性形变成为直柱形状,由钢片组成的弓形凹斜面柱体成为直柱形状,本实用新型侧钻井分支井用抗振斜向器能用常规送斜器下井;且规定弓形凹斜面柱体成直柱形状时斜面平均斜角为每片钢片在厚度方向的中点连线与斜向器轴线的夹角,每个构成斜面的钢片面斜角大于斜面平均斜角,在工作时,侧钻工具不会嵌入钢片而被刮伤,影响正常侧钻工作,同时减少侧钻工具与侧钻井分支井用抗振斜向器斜面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抗振效果;在弓形凹斜面柱体下面为支点压紧装置,其工作原理同滑块卡瓦,在本实用新型下入套管后,支点压紧装置使弓形斜面柱体在套管中被作用成直柱形状,其弓形凹斜面柱体上端部、支点压紧装置和下部固定装置紧贴套管,侧钻井分支井用抗振斜向器弹性形变后和套管形成整体,在侧钻作业时钻具发生的最大振动力小于或接近弓形凹斜面柱体弹性形变力,侧钻井分支井用抗振斜向器运动受限,振动微弱,从而显著改善侧钻工具的动力学特性,有效地实现或减少侧钻工具的振动现象。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采用弓形凹斜面柱体与固定装置为整体,在下入套管后,与井壁套管紧贴,产生摩擦力,可稳定地固定侧钻方位,不仅消除悬臂梁效应,同时消弱剧烈跳动现象;(2)中部支点压紧装置使弓形斜面柱体在套管中被作用成直柱形状,侧钻井分支井用抗振斜向器与套管紧密接触,形成整体,侧钻开窗的钻柱组合动力学特性得到明显改善,减小了纵向、横向、扭转振动效应,从而实现抗振作用,确保侧钻开窗方位的准确性,下部固定装置卡紧更稳定可靠,开窗作业更加安全,效率更高。同时固定卡瓦在整个开窗作业过程中可达到防转动效果,增强了卡瓦防松动作用,开窗作业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得到保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侧钻井分支井用抗振斜向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弓形凹斜面柱体,2、支点压紧装置,3、固定装置,4、扶正器,5、固定卡瓦,6、滑块卡瓦,7、承压短接。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本实用新型侧钻井分支井用抗振斜向器,在工具下井前,先在窗口位置打水泥塞面,然后用送斜向器工具将侧钻井分支井用抗振斜向器送至预定作业位置。
侧钻井分支井用抗振斜向器,由弓形凹斜面柱体(1)、支点压紧装置(2)和斜向器固定装置(3)构成,斜向器固定装置由固定装置(3)主体、扶正器(4)、固定卡瓦(5)、滑块卡瓦(6)和承压短接(7)构成,其特征是弓形凹斜面柱体(1)呈弓形,在侧钻井分支井用抗振斜向器弓形凹斜面柱体下面为支点压紧装置(2),其工作原理同滑块卡瓦,在送斜器将本新型实用送入作业位置固定后,支点压紧装置(2)使弓形凹斜面柱体成为直柱形状,侧钻井分支井用抗振斜向器与套管接触紧密,形成整体,从而实现侧钻井分支井用抗振斜向器抗振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石油大学,未经西南石油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4146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