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智能起重机双刹车电动葫芦控制器有效
申请号: | 200820140000.1 | 申请日: | 2008-10-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24354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17 |
发明(设计)人: | 刘春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春林 |
主分类号: | B66D1/40 | 分类号: | B66D1/40;B66D1/56;B66D1/12;B66D5/02;B66D5/2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64414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智能 起重机 刹车 电动葫芦 控制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以交流接触器为触点的起重设备上,用智能控制 器控制起重设备的上下、左右、前后和刹车的动作。
背景技术:
传统的起重机双刹车电动葫芦是用一组时间继电器来控制的,因为双 刹车电动葫芦是用一种普通的电动葫芦改装的,它比普通的电动葫芦 在一些特殊的环境里更安全可靠,但是电动葫芦的双刹车是在原来的 电动葫芦刹车以外又加了一组副刹车,就是因为这一组副刹车控制太 麻烦,有的也造成了电动葫芦的损坏,因为原来的电动葫芦的刹车和 副刹车控制都是单独控制的,在控制中如果两个刹车不同步,就会电 动葫芦主轴的损坏。因为电动葫芦的主刹车已打开,电动葫芦已经旋 转,但副刹车还没有打开,这样就会把电动葫芦的轴扭断。虽然在原 来的控制上加了一组时间继电器,用以控制主副的动作时间,但因为 主刹车的动作时间要比副刹车的动作时间晚几十毫秒,动作时间要很 准确。如果时间继电器失灵,电动葫芦就会损坏,所以对时间继电器 的要求很高,因为时间继电器的时间是毫秒级的,很难调整。
发明内容:
所以我就在此基础上研制了智能起重机双刹车电动葫芦控制器。本控 制器分三部分:一是手持手柄,二是大车控制调速,三是电动葫芦控 制器。
实施方案:它们的通信方式全部是用RS232接口,波特率9600PS,无奇偶校验, 8个数据位,一个起始位,一个停止位。手持手柄根据按键不同分别 向大车控制调速器和电动葫芦控制器发送大车前后调速5挡,上下, 左右和报警开关的一系列的指令。进行解码控制相应的交流接触器以 完成起重机的各种动作。我在线路上也设计了断火限位器,它的原理 是软件和硬件的双保护以使上升和下降的极限控制更安全可靠。它们 全部用一条0.12mm2四芯屏蔽电缆连接。
附图说明:
图1是控制手柄原理图,图2是接收控制盒原理图可控硅,图3是接 收控制盒原理图继电器,图4是控制手柄方框图,图5是接收方框图。
工作原理:手柄单片机的电源全部由接收器供给用按键开关【1-8】个和上拉电 阻【1-8】的开闭向单片机的【12-19】发送指令,用单片机STC12c5410AD 进行编码由2脚,3脚向收据传输块RS202D的11脚,12脚或者RS482 的5脚、6脚由RS202的11脚、12脚或RS480的3脚、4脚向接收器 的单片机AT89C51的10脚、11脚传输的编码数据进行编码,电阻排 2是光电耦合器P521的上拉电阻R0、R1、R2、R3、R4、R5、R6是可 控硅的限流电阻,用【1-8】脚向光电耦合器P经变压器高压变低压 经整流器,滤波电容和三端稳压块输出的5V直流电压用一条直径 0.12mm2的屏蔽电缆和数据一起供给按键开关【1-8】和上拉电阻 【R1-R8】的开关向单片机STC12C5410AD的2脚、3脚向数据传输块 RS202的11脚、12脚或者RS482的5脚、6脚向接收器电动葫芦控制 器的RS202的13脚、14脚或RS482的5脚、6脚大车控制器RS202 的13脚、14脚或RS482的5脚、6脚向电动葫芦控制器单片机AT89C51 和大车控制器的单片机AT89C51的10脚、11脚传输的编码数据进行 解码由电动葫芦控制器卡片机AT89C51的40、41、42、43脚和大车 控制器的单片机AT89C51的36、37、38、39、40、41、42、43脚向 光电耦合器P521的输入的发送电平以使光电耦合器P521接单片机输 出的电平动作控制可控硅或继电器按相应的动作控制交流接触器以 完成起重机智能的上下、左右、前后的五档调速的各种动作控制手柄 电动葫芦控制器大车控制器全部用一条直径0.12mm2的屏蔽电缆连接 以达到电源连接RS202、RS480的数据连接。
有益效果:节省原来的控制电缆,控制手柄,变压器,断火限位器,断火杆, 间继电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春林,未经刘春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4000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