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加油站地下储油罐用气囊式压力控制设备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23779.6 | 申请日: | 2008-11-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43271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11 |
发明(设计)人: | 陈家庆;张宝生;朱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B65D90/32 | 分类号: | B65D90/32 |
代理公司: | 小松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陈祚龄 |
地址: | 102617***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加油站 地下 储油罐 气囊 压力 控制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境保护及节能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加油站地下储油罐用气囊式压力调节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城市大气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重视,国内大中城市加油站内轻质油品挥发产生的油气(即烃类VOCs)污染治理问题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根据欧美发达国家的实践,一般将涉及到加油站的油气排放污染控制工作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Phase I or Stage I)主要发生在地下储油罐与油罐车之间,主要通过增加油气回流管线等措施来实现密闭卸油;第二阶段(Phase II or Stage II)主要发生在地下储油罐与机动车油箱之间,是整个加油站油气回收治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之所现在。
第二阶段油气回收系统主要有压力平衡式(Balance type)和真空辅助式(Assist type)两种,后者目前已经成为得到普遍认可的加油站主流油气回收技术,标志性设备有油气回收型加油枪和真空泵。按照真空发生装置的工作能力及相应管线的铺设方式,真空辅助式第二阶段油气回收系统又可分为分散吸取式(简称集中式)和中央吸取式(简称集中式)两大类,目前分散吸取式使用较多。分散式系统的油气回收真空泵安装在每台加油机上,回收的油气经过真空泵之后再进入地下油气回收管线;集中式系统的油气回收真空泵安装在地下储油罐附近,回收的油气先经过地下油气回收管线再经过真空泵并进入地下储油罐。在真空辅助式第二阶段油气回收系统中,加油枪的气液比(A/L)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它是指加油时收集的油气体积与同时加入油箱内汽油体积的比值。若要一个真空辅助式第二阶段油气回收系统能够正常工作,就必须将A/L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国外的研究表明,当A/L=1时,真空辅助式油气回收系统的有效回收率为75%;只有当A/L=1.4~1.5时,有效回收率才大于95%。但A/L过大,一方面将会导致吸入过多的新鲜空气,在地下储油罐中形成新的挥发,另一方面也将会导致地下储油罐内气相空间的压力过高。
针对加油站油气回收不彻底的现象,美国加州空气质量委员会(CARB)于2000年推出了强化油气回收(Enhanced Vapor Recovery,EVR)法令。EVR法令堪称目前世界上最严格的油气回收标准,要求必须通过安装站内诊断系统(In-Station-Diagnostics,ISD)等措施对地下储油罐内气相空间的压力进行实时监控,要求30天正压均值不超过6.35mm水柱,日最高正压不超过38.1mm水柱。在真空辅助式第二阶段油气回收系统中控制地下储油罐内气相空间的最高压力,避免高浓度油气通过后端呼吸阀(P/V阀)排空,不仅可以阻止新鲜空气进入,抑制地下储油罐内油品的进一步挥发,而且返回油库方面的油气浓度被增加到了饱和水平(40%~60%),油气回收效率也将会相应提高。要达到这一目的,仅靠传统的呼吸阀(P/V阀)等元件难以实现,因此西方发达国家目前提出了在呼吸阀(P/V阀)发挥作用之前主动实施地下储油罐气相空间压力调节控制的新理念,并将相应的技术措施称为压力管理。
在国内,原国家环保总局于2007年6月22日发布了有关储油库、油罐车、加油站三个环节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其中《加油站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20952-2007)明确指出,加油站油气回收系统由卸油油气回收、汽油密闭储存、加油油气回收、在线监测和油气排放处理装置组成。应采用浸没式卸油,卸油油气回收系统将油罐汽车卸油时产生的油气,通过密闭方式收集进入油罐车罐内,然后带回油库集中处理;加油产生的油气应采用真空辅助方式密闭收集,各种加油油气回收系统的气液比应在1.0≤A/L≤1.2范围内;后端排放处理装置的压力感应值宜设定在超过+150Pa时启动、低于一150Pa时停止,油气排放浓度应≤25g/m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未经北京石油化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2377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