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催化去活制备配聚水源的反应罐有效
申请号: | 200820123088.6 | 申请日: | 2008-10-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83285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8-05 |
发明(设计)人: | 韩冬;韦莉;伍家忠;林庆霞;罗文利;樊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J8/00 | 分类号: | B01J8/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实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谢小延 |
地址: | 100011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催化 制备 水源 反应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油田污水催化去活制备配聚水源的反应罐。
背景技术
近年来,油田聚合物驱技术已进入全面工业化阶段,成为注水开发油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接替技术之一。在聚合物驱技术的实施过程中,如何保持注入溶液有足够粘度是贯穿这项技术始终的核心问题,也是聚合物驱技术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保持聚合物注入液的粘度,我国大部分油田现行做法是采用超高分子量聚合物,并且同时采用清水配注工艺。由于清水中对聚合物敏感的二价离子含量低,并且,不含其它有害成份等,因此,可以使聚合物溶液保持较高的溶液粘度,保证了聚合物驱技术的实施效果。然而,我国油田普遍清水水源不足。另一方面,大部分油田又都处于高含水期,大量的采出污水由于环保问题无法排放。油田外排污水是非常可观的利用的资源,为了利用污水资源,多数油田也建立了污水处理站,但处理方式仍为简单的杀菌、多极过滤等措施。经这种污水处理站处理过的污水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用于污水回注,但仍不能满足配制聚合物溶液的基本要求。采出污水中铁、硫等还原态离子及细菌等严重影响聚合物溶液的粘度,而油田现行的一些污水处理方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污水配制聚合物问题(丁延国等,《污水射流曝气工艺技术在聚驱中的应用》,《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3,22(1):50~51。王宝江等,《清水配制污水稀释聚合物溶液试验研究》,《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1,20(2):86~88)。
因此,当前污水降粘问题已经严重地影响并限制了聚合物驱技术的推广应用和进一步的发展。解决油田污水配制聚合物问题是聚合物驱技术发展的需要,是聚合物驱技术深化研究的内容之一。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油田采出污水催化去活制备用于配制聚合物溶液的水源的催化反应罐。
本实用新型催化反应罐,由罐体、催化剂、迷宫体、支架和管线构成,进水口位于罐体顶部中心,由法兰与进水管线连接,出水口位于罐壁上部,由法兰与出水管线连接,进料口位于罐壁上部,出料口位于罐体底部,迷宫体位于罐内,成圆筒状,上缘固定在罐体顶部,下缘开口位于罐内下部,罐内装有催化剂,催化剂的高度位于罐体中上部,没过迷宫体下缘,支架位于罐体外底部。
污水通过上进水口进入反应罐中,延迷宫体向下,绕过迷宫体后再向上,与催化剂充分接触后从罐壁上部的出水口流出。迷宫体起到缓冲和延长反应时间的作用,使空气中的氧作为氧化剂氧化污水中的溶解态或悬浮态的有机物或还原态的无机物及厌氧细菌等,达到去活目的。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催化反应罐重点在于解决污水配聚粘度损失问题。处理后污水水质达到SY5329-94(《碎屑岩油藏注水水质推荐指标及分析方法》)标准,设备运行平稳安全,操作简单,管理方便,投资合理、经济高效,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催化去活处理后污水配聚溶液粘度提高大于100%,污水配聚利用率达100%。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催化罐主视图
图2为本发明催化罐俯视图
其中:1、进水口 2、迷宫体 3、进料口 4、罐体 5、催化剂6、支架 7、出料口 8、出水管线 9、出水口 10、进水管线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附图所示,所述的催化反应罐,由罐体4、催化剂5、迷宫体2、支架6和管线构成,罐体4是一个两头为椭圆形分头的圆筒形结构,进水口1位于罐体顶部中心,由法兰与进水管线10连接,出水口9位于罐壁上部,由法兰与出水管线8连接,进料口3位于罐壁上部,出料口7位于罐体底部,迷宫体2位于罐内,成圆筒状,上缘固定在罐体顶部,下缘开口位于罐内下部,罐内装有催化剂5,催化剂的高度位于罐体中上部,没过迷宫体下缘,支架6位于罐体外底部。
其主要技术参数为(以50m3/h为例):
处理量: 50m3/h
工作压力: 0.6MPa
设计流速: 30m/h
罐径: φ1500mm
进、出口管径: DN100
外形尺寸(mm): 1500×1500×3350
设备重量: 3500Kg
设备运行重量: 4250Kg。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2308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