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枢钮器中R角具有补强肋的双胞轴套有效
申请号: | 200820107779.7 | 申请日: | 2008-03-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84364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21 |
发明(设计)人: | 陈嘉辉;戴日南 | 申请(专利权)人: | 连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C11/10 | 分类号: | F16C11/10;H05K7/16;G06F1/16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平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孙刚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枢钮器中 具有 补强肋 双胞 轴套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折叠式电子产品用的枢钮器,尤指一种枢钮器中R角具有补强肋的双胞轴套。
背景技术
在折叠式电子产品,例如笔记型电脑、手机、翻译机等,为了使显示萤幕可折叠到具有键盘或按键的本体上,在其间会以枢钮器连接。而折叠式电子产品的显示萤幕要能在每一被开启的角度上定位(例如笔记型电脑的萤幕在开启角度定位),会在枢钮器中提供有一种双胞轴套的设计。参见图1,该枢钮器9由一双胞轴套91及一轴体92组合而成。其中,双胞轴套91具有一平板911,其下方延接了一连接部914,而上方延伸出两个反向弯曲的圆筒状弹性部912及913,利用该二个圆筒状弹性部912及913紧密套合于轴体92的转轴921上,使得枢钮器9连接的显示萤幕可相对本体展开,并在任一角度定位。
为了增加双胞轴套91的使用寿命及强度,会在圆筒状弹性部912、913与平板911连接位置设计一R角915,可参见图1A所示。R角915的设置,虽可使双胞轴套91承受应力最强的位置分布力平均而不易发生折断,但在使用上仍有一些缺点。例如,在笔记型电脑中使用该类枢钮器9时,由于R角为单层片状结构,仍会在展开一角度的显示萤幕上易发生前后晃动现象,有待改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枢钮器中R角具有补强肋的双胞轴套,以克服传统结构的上述缺陷,增加枢钮器的支撑力,防止被展开的显示萤幕晃动。
根据上述目的,一种枢钮器中R角具有补强肋的双胞轴套,该枢钮器被装置于折叠式电子产品内,至少具有一轴体及一双胞轴套;该双胞轴套具有一平板,其下方延接有一连接部,而上方延伸出两个反向弯曲的圆筒状弹性部,该二个圆筒状弹性部紧密套合(亦称为过盈配合)于该轴体的一转轴上,并在该二个圆筒状弹性部分别形成一开口;并于该二圆筒状弹性部与平板连接位置分别形成一R角;
其特征在于:
该双胞轴套的二圆筒状弹性部与平板连接的R角位置,在相对该二圆筒状弹性部的开口外侧面,分别冲压出至少一用以增加支撑力的补强肋。
其中,每一补强肋,于该平板上,自R角位置向该连接部延伸,形成一长条状。
其中,每一圆筒状弹性部与平板连接位置形成R角的补强肋为数个。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通过上述结构,确实增加了枢钮器的支撑力,可大幅减少萤幕前后晃动现象,并进而提高枢钮器的寿命。
以下,将依据图面所示的实施例而详加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及功效。
附图说明
图1代表公知的枢钮器分解图,
图1A代表图1中沿A A的剖视图,
图2代表本实用新型的枢钮器分解图,
图2A代表图2中沿A A的剖视图,
图3代表本实用新型的枢钮器组合图,
图4代表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枢钮器分解图,
图5代表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的枢钮器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见图2及图3,本实用新型的枢钮器1至少具有一轴体12及一双胞轴套11。
轴体12具有一转轴121及一连结部122。而双胞轴套11具有一平板111,其下方延接了一连接部114,而上方延伸出两个反向弯曲的圆筒状弹性部112及113。该二个圆筒状弹性部112及113在组合时,系紧密套合于轴体12的转轴121上,如图2所示;在该二个圆筒状弹性部112及113分别形成一开口112a及113a(可参见图2A),使得该枢钮器1可在任一角度定位。
在双胞轴套11的二个圆筒状弹性部112及113与平板111连接位置分别形成一R角115,可参见图2A。而本实用新型最重要的技术点,乃在于二圆筒状弹性部112及113与平板111连接的R角115位置,在相对该二圆筒状弹性部112及113的开口112a及113a外侧面,分别冲压出至少一补强肋116,以增加双胞轴套11的支撑力。
由于在R角115的位置是受力最大位置,经由冲压出补强肋116后,使单片状的R角115变成具有曲折的补强肋116,会增加R角115的支撑力。这一特殊设计,使得枢钮器1装置于折叠式电子产品中,当显示萤幕被相对本体展开至一角度时,由于双胞轴套11的R角115支撑力增加,可大幅减少萤幕前后晃动现象,并进而提高枢钮器的寿命。
为了增加补强肋116的支撑强度,在制造时,可以在平板111上予以延伸至下方的连接部114,以形成一长条状补强肋117,可参见图4所示。
另外,本实用新型在每一圆筒状弹性部与平板连接位置形成R角的补强肋116并不以一个为限,可参见图5所示,将每一R角位置的补强肋增加为三个,此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简单变化,仍属保护专利范围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连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连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0777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目标物体对位、检测的图像采集和照明装置
- 下一篇:千叶风力发电机风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