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具有沥干功能的大容量餐盘托架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56786.9 | 申请日: | 2008-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82537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21 |
发明(设计)人: | 朱亚平;项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闵行中学;项敏 |
主分类号: | A47J47/00 | 分类号: | A47J47/00;A47G19/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024***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功能 容量 托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餐具的置放架结构,特别是一种具有沥干功能的大容量餐盘托架。
背景技术
目前,餐饮业及居民家庭中用于存放碗盘的器具主要是各种橱柜或者简单的桶、盆容器,这两种形式的存放器具,前者需要将碗盘等口朝上摞码、排放于橱柜的各间隔层中,此种存放方式,碗盘内的残留水根本无法沥出,而且为防止污染橱柜,也不希望残留水沥出;后者,虽可将碗盘等倒扣存放于桶、盆容器内,但因碗盘直接与容器底部相接触,其上仍会带有容器内积存的残留水。这些存留于碗盘上的残留水会降低碗盘的清洁度,甚至会滋生霉菌。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餐饮用具的卫生要求越来越高、而且餐饮业中餐具的重复使用的间隔时间也越来越短,这些都要求餐饮用具在清晰后能够迅速沥干水份、保持清洁干燥,以不影响下一次使用。很显然,上述两种碗盘存放器具已不能适应现代生活的使用要求。
鉴于上述情况,中国实用新型专利说明书(授权公告号:CN2334316Y)公开了一种可沥水碗盘架。包括碗筐、支架,接水盘,碗筐横截面为梯形,其两侧的侧筐板为栅排状,碗筐架于支架上,接水盘位于碗筐下方。有插接式或整体式两种形式,插接式的前、后支架呈“X”状,碗筐的两侧筐板通过插接孔插装于前后支架上,整体式的前、后支架与碗筐侧筐板及接水盘连为一体。它具有易沥水、通风,结构简单等优点,可广泛用于宾馆、饭店等餐饮业及家庭厨房中。但是上述产品仍然具有如下缺点:
1、使用时,碗盘只能排放在碗框之上,因此摆放的数量比较有限。
2、使用时,只能自然的沥干碗盘上的水份,因此碗盘完全沥干的速度较慢。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沥干功能的大容量餐盘托架,主要解决现有产品在使用时碗盘只能排放在碗框之上,因此摆放的数量比较有限的技术问题,而且还能加快沥干的速度。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具有沥干功能的大容量餐盘托架,它包括有由两个架框交叉连接组成的截面呈X形的架体,该架框连接部上方为纵向栅排状;其特征在于:该架框连接部下方也是纵向栅排状,且在架框底部分别向外侧延伸有延伸架框,该延伸架框也是纵向栅排状且与其同侧上方的架框平行设置。
所述的具有沥干功能的大容量餐盘托架,其特征在于:该架体下端为支撑部,支撑部连接有缓冲垫。
所述的具有沥干功能的大容量餐盘托架,其特征在于:该架体下方连接有接水盘。
所述的具有沥干功能的大容量餐盘托架,其特征在于:该架体上绕设有吹气装置。
藉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机构使用时,在架框之间,以及架框与延伸架框之间均可以排放餐盘,与原有的产品相比,其容量至少可以增加一倍,甚至两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架体;
11、12-架框;
111、121、112、122、131、141-纵向栅排状;
13、14-延伸架框。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有沥干功能的大容量餐盘托架。如图所示:它包括有由两个架框11、12交叉连接组成的截面呈X形的架体1,该架框11、12连接部上方为纵向栅排状111、121;其特征在于:该架框11、12连接部下方也是纵向栅排状112、122,且在架框11、12底部分别向外侧延伸有延伸架框13、14,该延伸架框13、14也是纵向栅排状131、141且与其同侧上方的架框平行设置。
使用时,在架框11、12之间,以及架框11、12与延伸架框13、14之间均可以排放餐盘,与原有的产品相比,其容量至少可以增加一倍,甚至两倍。
该架体1下端可以为支撑部,支撑部连接有缓冲垫;或者该架体1下方连接有接水盘。
该架体1上绕设有吹气装置,可以进一步架框沥干的速度。
综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即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的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都应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闵行中学;项敏,未经上海市闵行中学;项敏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5678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改进型妇科人工吸引器管
- 下一篇:骨折固定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