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模块装配式一体化太阳能集热屋顶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56729.0 | 申请日: | 2008-03-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72920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31 |
发明(设计)人: | 于国清;高钢烽;邹志军;吕宗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E04D13/18 | 分类号: | E04D13/18 |
代理公司: | 上海金盛协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宁芝华 |
地址: | 200093***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模块 装配式 一体化 太阳能 屋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太阳能热利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模块装配式一体化太阳能集热屋顶。
背景技术
能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近年来,我国的能源短缺严重地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节能减排和新能源开发利用已经迫在眉睫。建筑能耗在整个社会总能耗中比例越来越大,在有的发达国家已经达到40%,我国也已超过25%。
太阳能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太阳能热水系统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已经取得显著的成效,目前正在迅速推广和普及,太阳能采暖和空调也正在加紧攻关和示范,但是目前大多太阳能系统还没有实现太阳能集热装置与建筑的一体化,外形不美观,抗风性能差,安装较为复杂,容易发生安全事故。
目前在发达国家,建筑构件的工厂化生产的比率已经很高,现场的工作主要是安装和装配,这样不但建设速度快,而且质量可靠,建筑的工业化生产将成为大势所趋,我国在这方面还比较落后。因而研究建筑屋顶与集热器的一体化和模块装配式,无论对于建筑业自身的发展需要以及建筑节能,均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模块装配式一体化太阳能集热屋顶,解决当前太阳能系统没有实现集热装置与建筑的一体化,外形不美观,抗风性能差,安装较为复杂,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等弊端,本实用新型不仅可以在外观上实现与建筑的彻底一体化,而且在结构和功能上也实现与建筑的一体化,并可提高普通屋面的如保温、隔热、防风、防水作用。
一种模块装配式一体化太阳能集热屋顶,由网格式框架、平板太阳能集热器、防水板、密封垫组成;其特征在于:屋顶的支撑结构为网格式框架,框架的每个网格内安装一个平板太阳能集热器或者其它屋顶构件,集热器安装在框架上敷设的保温密封垫上,相邻太阳能集热器或其它屋顶构件、以及集热器与外框架的间隙填塞防水板,并做防水密封。
所述的网格式框架,各个网格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依据集热器或屋顶构件形状确定。
所述的屋顶构件可以是天窗或其它屋顶设施。
网格式框架,可以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或者木结构。框架的网格将屋顶分成多个独立的单元,每个网格内安装一个太阳能集热器,或者其它建筑屋顶构件,比如天窗、老虎窗或者烟囱;框架内各个网格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因此可以容纳不同规格的集热器在同一屋顶上。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
1、外形美观,集热器与屋顶不仅在外形上彻底一体化,而且在结构和功能上也实现了一体化,具有普通屋面的保温、隔热、防水、防风功能。
2、金属框架内的各模块间相互独立,彼此不产生干扰,模块可拆卸,易于维修;也可用方便地安装天窗等其它屋顶构件。
3、屋顶大部分构件可工业化生产,现场安装速度快,质量的可靠性提高。
4、装置可直接作为屋顶应用于新建筑和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工程,非常适合用于城市的平改坡工程。
附图说明
图1是集热屋顶轴测图;
图2是集热屋顶平面图;
图3是集热器间防水密封A-A剖面示意图;
1.框架,2.集热器,3.防水板,4.密封垫,5.空气层,6.防水密封胶。
图3集热器间防水密封A-A剖面或B-B剖面结构一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模块装配式一体化太阳能集热屋顶,是这样实现的:如图1、图2所示,网格式框架1将整个屋顶分成若干个独立单元,本实施例中框架采用钢结构,平板型太阳能集热器2敷设在框架的各个网格中,太阳能集热器与框架的接触面间敷设密封垫4,见图3,各太阳能集热器之间、集热器与框架之间覆盖防水板3,防水板与集热器的接触面间也敷设密封垫4,防水板的外边缘用防水密封胶6密封,防水板与框架之间留有空气层5,以便于排除可能渗入或者凝结的水分,并充分利用空气薄层良好的保温功能。空气层的厚度宜为1~8cm,本实施例中采用2cm。
框架内各个网格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因此可以容纳不同规格的集热器在同一屋顶上。框架的网格内可以安装太阳能集热器,也可以安装其它屋顶构件,比如天窗、老虎窗或者烟囱。本实施例中网格大小相等,并且全部安装太阳能集热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理工大学,未经上海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5672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缆连接器组件的板安装式接头
- 下一篇:成像设备和图像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