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梯的安全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820051572.2 | 申请日: | 2008-07-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64851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01 |
发明(设计)人: | 龙晓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市奥美森工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6B5/02 | 分类号: | B66B5/02;B66B5/04;B66B5/28;B66B11/02 |
代理公司: | 中山市科创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尹文涛 |
地址: | 52840***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梯 安全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安全装置,尤其涉及的是一种应用于电梯的安全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电梯的安全装置一般都是结构比较复杂的,所使用的成本比较高,维护的费用比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实用安全、成本比较低的电梯的安全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下列技术方案:
如上一种电梯的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有设在电梯轿厢底部的安全气囊,在安全气囊里设有可使其迅速膨胀的爆炸装置或压缩气瓶装置,在电梯轿厢上设有一能使爆炸装置爆炸或压缩气瓶装置的阀门打开的检测触发装置。
如上所述的一种电梯的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触发装置包括有一随电梯轿厢上、下移动时能转动的转动轮和检测转动轮转速的电子测速器,所述电子测速器的触发线连接到爆炸装置或压缩气瓶装置里。
如上所述的一种电梯的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安全气囊为两个。
如上所述的一种电梯的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电梯轿厢两侧还设有导向钢丝绳,在电梯轿厢两侧分别设有能在导向钢丝绳上平稳移动的滑动导靴轮,所述转动轮紧挨在导向钢丝绳上。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
由于本发明采用设置在电梯轿厢底部的安全气囊,安全气囊里设有爆炸装置或压缩气瓶装置,在安全气囊上设有一检测触发装置,当电梯出现故障向下掉时,检测触发装置就会检测出故障并触发爆炸装置爆炸或者使压缩气瓶装置的阀门打开,使其产生大量气体,使安全气囊快速膨胀,这样当电梯掉到地上时,大大地降低了伤亡概率;再有此种安全装置简单可靠,成本也不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安装在电梯轿厢上的立体图之一;
图2是本发明安装在电梯轿厢上的立体图之二;
图3是本发明安装电梯上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是图1的A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一种电梯的安全装置,包括有设在电梯轿厢1底部设有安全气囊2,在安全气囊2里设有可使其迅速膨胀的爆炸装置,在电梯轿厢1上设有一能使爆炸装置爆炸的检测触发装置4。
所述的检测触发装置4包括有一随电梯轿厢1上、下移动时能转动的转动轮5和检测转动轮5转速的电子测速器,这样电梯轿厢1上、下移动的快慢就可以在转动轮5转动速度的快慢来体现,所述电子测速器的触发线连接到安全气囊2里,所述的触发线连接到爆炸装置上并能使其爆炸,所述的爆炸装置主要是炸药。
所述的爆炸装置也可以用压缩气瓶装置来代替,所述压缩气瓶装置里装有压缩气体和设置有阀门,所述的触发线连接到压缩气瓶装置上,在紧急情况下,检测触发装置4可通过触发线使阀门打开,则压缩气瓶装置里的气体就会马上释放出来,使安全气囊2迅速膨胀。
在电梯轿厢1两侧设有导向钢丝绳6,在电梯轿厢1两侧分别设有能在导向钢丝绳6上平稳移动的滑动导靴轮7,所述导向钢丝绳6穿过滑动导靴轮7,故电梯轿厢1在曳引装置2的拉引下和在滑动导靴轮7的限位下能够平稳地上、下移动,所述检测触发装置4的转动轮5紧挨在导向钢丝绳6上,故在电梯轿厢1上、下移动的同时,转动轮5在导向钢丝绳6的作用下,也会跟着转动。所述的电子测速器就能测出转动轮5的转速,故转动轮5转速的快慢都在电子测速器上反映出来,一旦曳引装置2拉住电梯轿厢1的曳引绳断开时,电梯轿厢1直接会向下掉,这时电梯轿厢1的速度会出现突然的改变,其直接反映在转动轮5转速上,电子测速器会直接检测出异常情况,会发出信号,使安全气囊2里的爆炸装置爆炸或者使阀门打开,则压缩气瓶装置里的气体就会马上释放出来,产生大量气体,使安全气囊2迅速膨胀,这样电梯轿厢1地面上时,安全气囊2能大大缓冲了电梯轿厢1的速度,大大降低了人员伤亡的可能。
所述的安全气囊2为两个,故能更好地保证了安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市奥美森工业有限公司,未经中山市奥美森工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5157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