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进气歧管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46856.2 | 申请日: | 2008-04-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06517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3-11 |
发明(设计)人: | 敖忠坚 | 申请(专利权)人: | 敖忠坚 |
主分类号: | F02M35/104 | 分类号: | F02M35/104 |
代理公司: | 东莞市华南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瑞娜 |
地址: | 523000广东省东莞市南城***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歧管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进气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进气歧管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发动机,在进气行程阶段,其活塞往下运动使气缸内产生真空,外界空气经过滤清器和节气门后,再经过进气歧管进入气缸内,与燃油气体混合后点燃爆炸,使得活塞往下运动,从而产生动力。采用这种结构的进气歧管,由于用于储存和流通空气的部件容量较小,无法为发动机提供充足的空气流量和较快的气流速度,从而制约了发动机的马力输出。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进气歧管装置,该种进气歧管装置能提供较大的空气容量,有效提高进入气缸的空气流量和气流速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进气歧管装置,包括安装法兰和进气歧管,进气歧管一端连接安装法兰,还包括进气鼓,所述进气鼓为长方体的中空腔体,所述进气歧管另一端与进气鼓的后侧端相连通。
所述进气鼓的右侧端设有斜面。
所述进气鼓的左侧端设有安装座。
所述与进气鼓后侧端相连通的进气歧管一端为喇叭口,在所述喇叭口上设有V形槽。
所述V形槽的数量为八个,该八个V形槽沿进气歧管的喇叭口圆周均匀分布。
所述进气歧管装置包括至少两道进气歧管。
所述进气鼓中空腔体内部的前侧端设置有至少一个导流片。
所述导流片设有弧边。
所述进气歧管与进气鼓之间设有加强筋。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所述进气歧管连通进气鼓,所述进气鼓为长方体的中空腔体,外界的空气先进入容量较大的进气鼓内,再通过进气歧管进入气缸,从而有效地提高进入气缸的空气流量和气流速度。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进气歧管示意图;
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分流片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参考附图1至附图4,该种进气歧管装置,包括安装法兰1和进气歧管2,进气歧管2一端连接安装法兰1,还包括进气鼓4,所述进气鼓4为长方体的中空腔体,所述进气歧管2另一端与进气鼓4的后侧端相连通。
所述进气鼓4的右侧端设有斜面5。
所述进气鼓4的左侧端设有安装座6,用于连接节气门。
所述与进气鼓4后侧端相连通的进气歧管2一端为喇叭口,在所述喇叭口7上设有V形槽8。
所述V形槽8的数量为八个,该八个V形槽8沿进气歧管2的喇叭口7圆周均匀分布。
所述进气歧管装置包括至少两道进气歧管2。
所述进气鼓4中空腔体内部的前侧端设置有至少一个导流片9。
所述导流片9设有弧边10。
所述进气歧管2与进气鼓4之间设有加强筋3,有效地加强了该进气歧管装置的强度。
在本实施例中,发动机为四缸发动机,相应的该进气歧管装置有四道进气歧管。作为优选实施方式,所述进气鼓4前侧端位于中空腔体的内部设置有三个导流片9,导流片9与进气鼓4中空腔体内部的前侧端成35度夹角。
发动机在进气行程阶段,其活塞往下运动使气缸内产生真空,外界的空气经过滤清器和节气门后,先进入容量较大的进气鼓4内,再通过各进气歧管2进入相应的气缸,由于进气鼓4为一长方体的中空腔体,其内部容积较大,加上进气鼓2的右侧端设有斜面5,能有效地提高进入气缸的空气流量和气流速度。进气歧管2与进气鼓4后侧端相连通的一端为喇叭口7,在喇叭口7上设有V形槽8,经过各个V形槽8的气流会突然加速,带动并加快进入进气歧管2的气流速度,有效地提高进入气缸的气流速度。在进气鼓4中空腔体内设置导流片9,导流片9设有弧边10,进入进气鼓4的空气在导流片9及弧边10的作用下被有效地分流,分别进入相应的进气歧管2,从而起到分流空气及平衡各进气歧管2的空气流量的效果。经过该进气歧管装置进入气缸的空气,由于具有较充足的空气流量和较快的气流速度,从而增强了发动机的马力输出。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故凡依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范围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包括于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敖忠坚,未经敖忠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4685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