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管线减震器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22515.1 | 申请日: | 2008-05-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93755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2-11 |
发明(设计)人: | 赵勇;曹万军;张宝安;白志明;樊兆存;高东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化股份胜利油田分公司油气集输总厂 |
主分类号: | F16L55/035 | 分类号: | F16L55/035 |
代理公司: | 东营双桥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王锡洪 |
地址: | 257000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管线 减震器 | ||
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气体压缩机进出口管线减震器。
二、背景技术
目前天然气输送都是用压缩机来实现的,由于把低压气压缩到高压气输出,压力差和气体自身的膨胀性造成管线极大震动,这种震动对管线有极大的破坏,超过管线的屈付应力的极限后,管线就被震断,为此每年给油田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在注蒸气管线上由于蒸汽是高温高压,管线的热膨胀使管线伸长或冷收缩,超出管线的热应力,管线被迫变形或被拉断,为解决此问题,多用波汶管补偿器,但在天然气管线震动方面目前还没有好的办法解决。
三、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管线减震器,解决气体压缩机进出口管线震动引起管线断裂造成恶性事故问题。
本实用新型由加压螺栓、受力架、调节螺杠、支撑、减震机构、销轴、支柱和摆动板组成,其特征在于受力架设为圆弧形,圆弧的中心设有螺栓螺套和加压螺栓,在受力架的两边对称设有前后穿透受力架的两根圆柱形支撑,在每根支撑的前后端设有对称的向下穿过支撑的两根调节螺杠,由螺帽调节;在受力架的左右两侧设有两根对称的圆柱形支柱,在支柱上端内侧焊有对称的两根销轴,在每根销轴的前后两端套有两个减震机构,在两块两根支柱下部中部设有对称的两根前后穿透支柱销轴,销轴上套有两块摆动板,在两块摆动板内端设有对称的两根销轴,调节螺杠和减震机构的下端各自套在同一侧摆动板的销轴上。
加压螺栓上端部设有扳手帽,下端部设有弧形压板,加压螺栓与弧形压板设为分体结构。
调节螺杠上部设有与螺帽配合的公螺纹,下端部设有销轴孔。
减震机构由活塞杆、活塞缸、销轴孔、活塞、弹簧和活塞缸座组成,活塞杆上端部设有销轴孔,销轴下部设有圆形限位板,下端设有活塞,活塞上设有上下连通孔;活塞缸上端设有圆形封板,在限位板中心设有活塞杆孔,孔上设有密封圈,下部设有活塞缸座,活塞缸座下部设有销轴孔;在限位板和活塞缸座之间套有弹簧;活塞杆限位板以下和活塞装在活塞缸内,活塞缸内充满液压油。
本实用新型较好地解决了气体压缩机进出口管线及中途管线减震问题。利用弹簧缓冲和液压阻尼减小了管线震波,防止了管线断裂,避免了恶性事故的发生和重大的经济损失。
四、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减震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中1-加压螺栓 2-受力架 3-调节螺杠 4-支撑 5-减震机构 6-销轴7-支柱 8-摆动板 9-底座 10-管线
图2中5-1-销轴孔 5-2-活塞杆 5-3-限位板 5-4-活塞 5-5-活塞缸5-6-弹簧 5-7-活塞缸座
五、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公开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通过实施例作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由加压螺栓、受力架、调节螺杠、支撑、减震机构、销轴、支柱和摆动板组成,其特征在于受力架设为圆弧形,圆弧的中心设有螺栓螺套和加压螺栓,在受力架的两边对称设有前后穿透受力架的两根圆柱形支撑,在每根支撑的前后端设有对称的向下穿过支撑的两根调节螺杠,由螺帽调节;在受力架的左右两侧设有两根对称的圆柱形支柱,在支柱上端内侧焊有对称的两根销轴,在每根销轴的前后两端套有两个减震机构,在两块两根支柱下部中部设有对称的两根前后穿透支柱销轴,销轴上套有两块摆动板,在两块摆动板内端设有对称的两根销轴,调节螺杠和减震机构的下端各自套在同一侧摆动板的销轴上。
如图1所示在应用本实用新型时,首先在管震动最历害的地方安装上两块对称的底座9,将两根支柱7用螺栓螺帽固定在底座上,用销轴6和摆动板8把减震机构5连接在摆动板的外侧,把调节螺杠3以支撑4为限位点,上下自由调节。在管线的下方安装上一个支撑,将管线顶住,当减机构工作时,如图2所示,如果管线上下震动时,上下销轴孔5-1套在支柱的上销轴6上和套在支柱下部摆动板的销轴上,调节螺杠拉摆动板沿弧上下摆动,活塞缸座5-7和活塞缸5-5一体摆动,活塞杆5-2和活塞5-4不动,活塞缸内的液压油受压从活塞上的连通孔从上腔流到下腔进行阻尼,加上弹簧5-6的反弹力,对管线震波反控制和阻尼,减小了管线的震波防止管线的断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化股份胜利油田分公司油气集输总厂,未经中国石化股份胜利油田分公司油气集输总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2251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