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吸塑模具及其抽气孔打孔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10302546.7 | 申请日: | 2008-07-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1859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06 |
发明(设计)人: | 余江;邓剑斌;赵一;刘波;张少辉;袁清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51/10 | 分类号: | B29C51/10;B29C51/4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109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模具 及其 气孔 打孔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吸塑模具及其抽气孔打孔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塑料成型有吸塑成型、注塑成型、挤塑成型、压塑成型、吹塑成型等方法,其中吸塑成型是一种应用较为普遍的方法。采用吸塑成型制造的各种塑料产品,已经广泛应用于电力工业、民用建材及电子、玩具、工具、医药、食品包装等行业。例如,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吸塑包装制品主要有泡壳、托盘、吸塑盒等。
吸塑成型技术是先将热塑性树脂片材或板材放置于成型模腔中;然后加热,使热塑性树脂片材或板材变软;再通过抽气孔将成型模腔内抽为真空,使变软的热塑性树脂片材或板材吸附于成型模腔内壁;最后,待变软的热塑性树脂片材或板材冷却后,开模取出冷却成型的热塑性树脂片材或板材。
在吸塑成型过程中,需要通过成型模腔内壁中的抽气孔抽气,使变软的热塑性树脂片材或板材吸附于成型模腔内壁而成型。然而,热塑性树脂片材或板材加热后,其流动较好,容易流入较大的抽气孔中,冷却后形成针点;或者因抽气孔小且深,其形成的气流道较小,容易导致吸塑时形成拉线。吸塑成型时形成的针点或拉线会造成成型产品的外观不良,最终造成吸塑成型良率低。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内容,有必要提供一种防止吸塑成型时形成针点或拉线的吸塑模具及其抽气孔打孔装置。
一种吸塑模具,其包括一成型模腔,该成型模腔内壁中设有抽气孔,该抽气孔为阶梯孔,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孔段部、连接部及第二孔段部,其中第一孔段部靠近该成型模腔,且该第一孔段部的孔径小于该第二孔段部的孔径。
又,一种抽气孔打孔装置,其包括依次连接的针头、连接部及主体,该针头包括一端与该连接部相连的柱状部及与该柱状部另一端相连的钻头,该针头柱状部的直径小于主体的直径。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提供的吸塑模具包括一成型模腔,该成型模腔内壁设有抽气孔,该抽气孔包括第一孔段部及第二孔段部,第一孔段部的孔径小于第二孔段部的孔径,第一孔段部的孔径较小,可防止吸塑时产生针点;同时,第二孔段部孔径较大,可形成足够大的气流道,防止吸塑时形成拉线。因此,本发明提供的吸塑模具可防止吸塑时形成针点或拉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吸塑模具的剖示图。
图2为图1所示吸塑模具的抽气孔打孔装置的剖示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提供的吸塑模具及其抽气孔打孔装置进一步地详细说明。
请参阅图1,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吸塑模具20。吸塑模具20包括成型模腔(图中未标出),成型模腔内壁210中设有抽气孔220,用于吸塑成型时抽出成型模腔中的空气,使成型模腔内形成真空。抽气孔220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孔段部222、连接部224及第二孔段部226,其中第一孔段部222靠近该成型模腔。第一孔段部222的孔径小于第二孔段部226的孔径。
第一孔段部222可以为圆柱形、椭圆柱形和多棱柱形中的一种,其深度最大为5毫米,孔径最大为0.3毫米。具体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孔段部222为圆柱形,其深度为5毫米,孔径为0.3毫米。
第二孔段部226可以为圆柱形、椭圆柱形和多棱柱形中的一种,其孔径最大为0.8毫米。具体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孔段部226为圆柱形,其孔径为0.6毫米。
连接部224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孔段部222及第二孔段部226相连,其形状随第一孔段部222及第二孔段部226的形状而变化,可以为圆台形、椭圆台形和多棱台形中的一种。例如,若第一孔段部222及第二孔段部226采用多棱柱形,则连接部224采用可以为与第一孔段部222及第二孔段部226相连的多棱台形。具体在本实施例中,连接部224为圆台形。连接部224的内壁225与第一孔段部222的内壁223形成一夹角θ1,该夹角θ1的取值范围为126度到136度。
由于第一孔段部222的孔径较小,可以防止加热后的热塑性树脂吸入抽气孔内,冷却时形成针点;同时,由于第二孔段部226的孔径比第一孔段部222的孔径大,可以形成足够大的气流道,以防止吸塑时形成拉线。
请参阅图2,所示为制造吸塑模具抽气孔220的打孔装置30。打孔装置30包括针头32、主体36及针头32与主体36之间的连接部34。针头32、连接部34及主体36依次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30254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