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在SCADA和GIS之间实现信息共享的方法和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10239487.3 | 申请日: | 2008-12-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5142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23 |
发明(设计)人: | 刘润生;邹跃中;陈守军;陈秀海;何莹;董宁;李晓露;赵奕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市电力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7/30 | 分类号: | G06F17/30;G06F1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尚志峰 |
地址: | 10003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scada gis 之间 实现 信息 共享 方法 装置 | ||
1.一种在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之间实现信息共享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所述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和所述地理信息系统中的一个系统作为模型导出方,将其内部的电网模型转换成符合公共信息模型规范的电网模型文件;
将转换后的所述电网模型文件传送给所述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和所述地理信息系统中的作为模型导入方的另一个系统;
所述模型导入方根据所述公共信息模型规范对所述电网模型文件进行解析,并将解析得到的数据转换成所述模型导入方内部的电网模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型导出方将其内部的电网模型转换成符合公共信息模型规范的电网模型文件包括:所述模型导出方根据公共信息模型资源描述框架模式文件的格式将所述模型导出方内部的电网模型转换成符合公共信息模型规范的电网模型文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型导出方将转换后的所述电网模型文件传送给所述模型导入方包括:所述模型导出方通过FTP将转换后的所述电网模型文件传送给所述模型导入方。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型导入方根据所述公共信息模型规范对所述电网模型文件进行解析包括:
所述模型导出方根据公共信息模型资源描述框架模式文件的格式对所述电网模型文件进行解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型导入方将解析得到的数据转换成所述模型导入方内部的电网模型包括:所述模型导入方根据公共信息模型资源描述框架模式文件将解析得到的数据转换成符合公共信息模型规范的电网模型文件。
6.根据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网模型文件是公共信息模型可扩展标记语言电网模型文件或E语言电网模型文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以下步骤:
所述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和所述地理信息系统中的一个系统作为图形导出方,将其内部的图形元素转换为符合电网图形交换规范的图形文件;
将所述图形文件传送给所述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和所述地理信息系统中的作为图形导入方的另一个系统;以及
所述图形导入方根据电网图形交换规范对所述图形文件进行解析,并将解析得到的数据转换成所述图形导入方内部的图形元素。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形导出方将其内部的图形文件转换为符合电网图形交换规范的图形文件包括:
将其内部的图形元素转换为可伸缩矢量图形元素信息;
根据公共信息模型可扩展标记语言模型文件或E语言模型文件使可伸缩矢量图形元素引用电网模型中的领域信息;以及
生成可伸缩矢量图形文件或E语言图形文件。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形导出方将所述图形文件传送给所述图形导入方包括:所述图形导出方通过FTP将所述图形文件传送给所述图形导入方。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以下步骤:
所述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从其内部获取当前网络快照,并将该网络快照转换成符合公共电力系统模型交换E语言规范要求的E语言断面文件;
所述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将所述E语言断面文件传送到所述地理信息系统;以及
所述地理信息系统根据公共电力系统模型交换E语言规范对所述E语言断面文件进行解析,并将解析得到的数据转换成所述地理信息系统内部的网络快照。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将所述E语言断面文件传送到所述地理信息系统包括:所述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通过FTP将所述E语言断面文件传送到所述地理信息系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市电力公司,未经北京市电力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39487.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节能炉具
- 下一篇:防静电保护结构及其制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