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集装箱船用导轨及其架设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810228764.0 | 申请日: | 2008-1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17695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29 |
发明(设计)人: | 赵绪杰;孙洪国;杨成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3B27/00 | 分类号: | B63B27/00 |
代理公司: | 大连智慧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刘 琦 |
地址: | 116000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集装箱 导轨 及其 架设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导轨,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在集装箱船上为了方便集装 箱进出船舱而设置的导轨,本发明还涉及这种导轨的架设方法。
背景技术
在集装箱船上,为了保证集装箱进出船舱方便,需要设置起导向作用的导 轨,用在集装箱装卸阶段。多数情况下,导轨设置在前后横舱壁上。每个集装 箱箱位在靠近横舱壁一端都有一组导轨相匹配,导轨主体部分是用角钢和加强 平铁组合而成。
由于导轨精度要求较高,需要使用专用装置以保证导轨的建造精度,因此 现有技术下,导轨的建造方法是将导轨放在铁平台上装焊。问题在于,这种方 法不但难于控制精度,而且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精度控制方便和制作效率较高的集装箱 船用导轨,尤其提够了这类导轨的架设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构造了一种集装箱船用导轨,包括两列平行对 置的支腿角钢,每列支腿角钢直立且间隔设置;两列支腿角钢一一对应,且每 一支腿角钢的一个平面作为内侧面设置;每列支腿角钢的内侧面焊接固定有整 体式的连接平铁;每一对相对的支腿角钢上部位于同一侧竖向焊接固定有导轨 模板,导轨模板中部设有凹槽,成“凹”字型;从而一列间隔的导轨模板其凹 槽也成为一列;贴靠一列凹槽的两侧设置两列导轨角钢。每列导轨角钢的一个 平面平卧作为导轨面;两列导轨角钢的竖向平面之间固定有加强平铁。
上述集装箱船用导轨,其改进在于,两列导轨角钢背向对置。并且加强平 铁对应于导轨模板间隔设置。
为了保证导轨的架设精度,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上述集装箱船用导轨的架 设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平行固定两列支腿角钢,每列支腿角钢直立且间隔设置;两列支腿角钢 一一对应,且每一支腿角钢的一个平面作为内侧面设置;
S2.在每列所述支腿角钢(1)的内侧面焊接固定一体式的连接平铁;
S3.每一对相对的支腿角钢上部位于同一侧竖向焊接固定导轨模板,导轨模 板中部设置凹槽,成“凹”字型;
S4.贴靠凹槽的一侧设置作为一列导轨的导轨角钢;导轨角钢的一个平面平 卧作为导轨面;
S5.在导轨角钢的竖向平面处固定加强平铁;
S6.配合加强平铁和导轨模板的凹槽设置作为另一列导轨的导轨角钢。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提供的导轨及其架设方法能够便捷地控制精度 并提高架设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导轨的结构侧视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导轨结构的A-A向剖视图;
图3是本发明导轨架设方法的流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图1、图2说明本发明的导轨。其中,本发明的集装箱船用导轨,包括 两列平行对置的支腿角钢1,每列支腿角钢1直立且间隔设置。两列支腿角钢一 一对应,且每一支腿角钢1的一个平面作为内侧面设置。其中,本发明所用的 角钢为两个钢制平面相互成直角形式的钢材。根据需要角钢可用其他结构如棒 材等等效替换。通过参见图3导轨架设的流程可知,本发明每列支腿角钢1的 、内侧面焊接固定有整体式的连接平铁2(所谓内侧面是指两导轨之间相对的面)。 此外,每一对相对的支腿角钢上部位于同一侧竖向焊接固定有导轨模板3,导轨 模板3中部设有凹槽,成“凹”字型;从而一列间隔的导轨模板3上的凹槽也 成为规则的一列设置。贴靠这列凹槽的两侧设置两列导轨角钢4,每列导轨角钢 4的一个平面平卧作为导轨面;两列导轨角钢4的竖向平面之间固定有加强平铁 5,并且两列导轨角钢4相背设置;如图2所示,一对导轨角钢4成“”形 结构。优选方式下,加强平铁5对应于导轨模板3间隔设置,即每一组支腿角 钢、导轨模板以及加强平铁与相邻组件之间的距离固定,优选方式下为一个肘 板的间距。
本发明集装箱船用导轨的架设方法参见图3所示,包括如下步骤:
图3.a平行固定两列支腿角钢1;
图3.b在每列支腿角钢1的内侧面焊接固定一体式的连接平铁2;
图3.c每一对相对的支腿角钢上部位于同一侧竖向焊接固定导轨模板3;
图3.d导轨模板3中部设置凹槽;
图3.e贴靠所述凹槽的一侧设置作为一列导轨的导轨角钢4;导轨角钢4 的一个平面平卧作为导轨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2876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