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修补沥青路面裂缝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222642.0 | 申请日: | 2008-09-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76492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24 |
发明(设计)人: | 景彦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交通部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01C23/09 | 分类号: | E01C23/09 |
代理公司: | 北京德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宋志强;麻海明 |
地址: | 100029***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修补 沥青路面 裂缝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交通道路养护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修补沥青路面裂缝的方法。
背景技术
沥青路面铺装完成开放交通一段时间后,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会出现裂缝。这些裂缝如不及时处治,随着水分的不断进入,将使图1中面层之下的基层甚至路基软化,导致路面承载力下降,产生唧浆、网裂、沉陷、错台,从而加速对路面的破坏。
现有技术对裂缝的修补主要分为热法灌缝和冷法灌缝两种。热法灌缝所用的灌缝材料在常温下为固体或粘稠液体,不能直接灌缝,需配置专门的加热设备对灌缝材料进行提前加热,通常灌缝材料需要加热到150℃以上,粘度明显降低后,才可灌入裂缝。灌入后,随着温度的降低,材料的粘度又将急剧增大,很难渗透到裂缝两侧的沥青路面中,无法与旧的沥青路面形成一体,粘结性差,既增大了修补成本又增加了修补工序。而且,修补后的裂缝两侧往往不到半年就再次出现微裂缝,引发水破坏。可见,现有的热法灌缝技术修补成本高,修补工序复杂,修补效果不佳。
与热法灌缝相比,冷法灌缝所用的灌缝材料为乳化沥青,乳化沥青在使用前无需加热,具有常温粘度低,流动性好,表面张力小,易于渗透等优点,是理想的灌缝材料。但是,现有的冷法灌缝普遍采用人工直接灌入技术,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和不足。首先,现有技术只能对于裂缝宽度<3毫米的轻度裂缝进行修补;其次,由于直接将乳化沥青灌入裂缝,乳化沥青的灌入量小,无法使乳化沥青充满整个裂缝及其周边空隙,达不到完全闭合裂缝及周边空 隙的目的;其三,由于只是简单灌缝,乳化沥青在短时间内下渗流动速度有限,往往在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之后,缝内材料的高度才会明显降低,并且在一定时期内,随着时间的延长,缝内材料的高度会持续降低,因此,现有冷法灌缝处治后的沥青路面往往在养护后不久就会在裂缝处再次出现裂缝;其四,灌缝材料的强度远低于沥青面层材料,因此,修补后的裂缝往往出现春补秋裂、秋补冬裂,使用时间短,需要多次修补,全寿命养护费用高的现象。可见,现有冷法灌缝技术,修补工序过于简单,不能发挥乳化沥青材料的性能优势,修补效果差,沥青路面全寿命养护投入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修补沥青路面裂缝的方法,该方法可以有效地对沥青路面裂缝进行冷法修补。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体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修补沥青路面裂缝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开槽:按照裂缝尺寸设置开槽尺寸,进行开槽作业;
b、清槽:将开槽完成后槽内的碎渣及槽周围的灰尘清扫干净;
c、灌缝:将冷灌缝材料灌入槽中,灌槽后对冷灌缝材料进行振动操作;
d、填料:向槽中填塞填缝石料并对石料进行振动压实操作,直至槽中振实后的石料与路面齐平为止;
e、养生,
其中,步骤c所述灌缝及所述振动操作分为两次进行,步骤为:第一次将冷灌缝材料灌至槽高度的一半处,对灌入槽内的冷灌缝材料振动5~10分钟;第二次灌入冷灌缝材料,直至灌缝材料低。
步骤a所述裂缝尺寸≥1毫米时,所述设置开槽尺寸为10~20毫米宽、20~40毫米深。
步骤a所述开槽作业时所用的工具为钻式开槽机。
步骤b所述槽周围为10~50厘米范围内。
步骤b所述清槽用的工具为移动式吹风机。
步骤c所述冷灌缝材料为乳化沥青。
步骤d所述填缝石料为粒径3~15毫米的玄武岩石料,石料含泥量≤1%,石料粒径合格率≥80%。
步骤c与步骤d中所述振动操作所用的工具为插入式振动器。
步骤e所述养生时间为15~30分钟。
由上述的技术方案可见,本发明修补沥青路面裂缝的方法,对裂缝首先进行了开槽作业,之后对开完槽后的槽内进行了清槽操作,然后依次向槽内进行灌缝和填料,并采用了插入式振动器在灌缝和填料之后分别对材料进行了机械振动,因此,应用该方法可以对需要进行处治的裂缝进行有效地开槽冷补振动修补,使裂缝及其周边空隙完全闭合,并使修补后的裂缝有和原沥青路面相当的强度,完全与原沥青路面形成一体,从而有效地抵制雨水、车辆等外因对路面的破坏,显著提高路面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剖面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列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交通部科学研究院,未经交通部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2264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养殖池塘淤泥的清除方法
- 下一篇:纳米高光超耐磨浸渍胶膜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