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复合型转臂输出行星锥式无级变速兼起动器无效
申请号: | 200810219909.0 | 申请日: | 2008-12-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49394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23 |
发明(设计)人: | 吴志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志强 |
主分类号: | F16H37/00 | 分类号: | F16H37/00;F16H35/10;F16H3/4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0240 广东省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复合型 输出 行星 无级 变速 起动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变速器以及起动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是一种用于各种地面车辆、 船舶、铁道机车以及机床的复合型转臂输出行星锥式无级变速兼起动器。
背景技术
目前,转臂输出行星锥式无级变速器都需要通过摩擦传动,传动件压力大, 易于摩损和发热,寿命较低,传动功率小,传动效率低,而且不具有起动功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具有起动功能,延长发动机和传 动系的使用寿命,节能高效的复合型转臂输出行星锥式无级变速兼起动器。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以下:
一种复合型转臂输出行星锥式无级变速兼起动器,包括输入轴(1)、转臂输 出行星锥式无级变速器(3)、空、倒档机构(4)、输出轴(5)、离合器(6)、单 向离合器(7)、起动机齿轮副(8),所述空、倒档机构(4)的输出端(42)与 输出轴(5)联接,所述的输入轴(1)与输出轴(5)之间设有输入小齿圈(21)、 联接齿圈(22)、行星齿轮(23)、输出小齿圈(24)、输出行星架(25),输出行 星架(25)通过其上的两组行星齿轮(23)与配合的输入小齿圈(21)、联接齿 圈(22)和输出小齿圈(24)联接,输出小齿圈(24)分别与配合的单向离合器 (7)的输入端(71)、转臂输出行星锥式无级变速器(3)的输入端(31)以及 本发明以外的若干元件联接,此配合的单向离合器(7)的输出端(72)与输入 小齿圈(21)联接,转臂输出行星锥式无级变速器(3)的输出端(32)与离合 器(6)的输入端(61)联接,离合器(6)的输出端(62)和输出行星架(25) 的一端与空、倒档机构(4)的输入端(41)联接,输出行星架(25)的另一端 与配合的单向离合器(7)的输入端(71)联接,其输出端(72)与输入轴(1) 联接,起动机齿轮副(8)的输出端(82)与配合的单向离合器(7)的输入端(71) 联接,其输出端(72)与另一个配合的单向离合器(7)的输出端(72)联接, 其输入端(71)与输入轴(1)联接。
本发明应用于车辆时,能够根据车辆行驶时受到阻力的大小,自动地改变输 出扭矩以及速度的变化。
本发明具有以下的优点:
(1)本发明大部份功率由齿圈、行星齿轮、行星架、齿轮传递,因而传动功 率和传动效率都极大地提高,而且结构简单,更易于维修;
(2)本发明的变矩和变速是自动完成的,能实现高效率的传动,并且除了起 步以外,都能使发动机和起动机在最佳范围内工作,与其它变速器相比,在发动 机和起动机等效的前提下,它降低了发动机和起动机的制造成本;
(3)本发明使发动机和起动机处于经济转速区域内运转,也就是使发动机在 非常小污染排放的转速范围内工作,避免了发动机在怠速和高速运行时,排放大 量废气,从而减少了废气的排放,有利于保护环境;
(4)本发明能利用内部转速差起缓冲和过载保护的作用,有利于延长发动机 和传动系以及起动机的使用寿命,另外,当行驶阻力增大,则能使车辆自动降速, 反之则升速,有利于提高车辆的行驶性能;
(5)本发明使输入功率不间断,可保证车辆有良好的加速性和较高的平均车 速,使发动机的磨损减少,延长了大修间隔里程,提高了出车率以及生产率。
(6)本发明起动时,具有自动变矩和变速的性能,输入功率不间断,不会发 生冲击现象,可保证发动机起动平稳、减少噪音,使发动机的起动磨损减少,并 延长了起动电机以及蓄电池的使用寿命。
(7)本发明减少了现今起动机的传动机构,降低了制造成本,发动机起动 后,只需对起动电机采取制动措施,使其停止转动。
另外,本发明是是一种用于各种地面车辆、船舶、铁道机车以及机床的复合 型转臂输出行星锥式无级变速兼起动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志强,未经吴志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1990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