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燃料供给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10208200.0 | 申请日: | 2008-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46248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03 |
发明(设计)人: | 屈晨竹;邓华林;康泰胜 | 申请(专利权)人: | 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37/04 | 分类号: | F02M37/04 |
代理公司: | 上海浦一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丁纪铁 |
地址: | 201206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燃料 供给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燃料供给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油箱中都会设置有汽车燃料供给装置,这种汽车燃料供给装置包括安装在油泵壳体中的油泵,油泵将汽油从油箱中抽出提供给发动机燃烧,油泵客体上通过导杆连接有油泵法兰,油泵法兰需要密封连接到油箱的端口处,使得油箱与外界密封隔离,而不会导致汽油的泄漏。现有的汽车燃料供给装置中,如图1所示,导杆3插入油泵法兰1的导杆套2中,并延伸到导杆套2的底部,导杆套外侧设置有加强筋4。现有的这种汽车燃料供给装置,在受到强烈的侧面冲击后,油泵法兰平面很容易产生裂纹。这样,汽车如果由于收到撞击,导致油箱中的汽车燃料供给装置也收到侧面的冲击,就会由于油泵法兰平面发生裂纹而导致汽油的泄漏,很容易引发大火甚至是爆炸,严重威胁车内人员的生命安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汽车燃料供给装置,能够在受到强烈的侧面冲击之后,油泵法兰平面不发生裂纹,不会导致汽油的泄漏,保证车内人员的生命安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汽车燃料供给装置的技术方案是,包括油泵壳体和油泵法兰,所述油泵客体和油泵法兰通过导杆连接,所述油泵法兰上导杆与油泵法兰连接处设置有导杆套,所述导杆套的外侧设置有多个辐射状加强筋,所述导杆插入所述导杆套将所述油泵法兰固定,所述导杆的末端位于所述辐射状加强筋上缘以上。
本发明采用上述结构,使得装置在受到强烈的侧面冲击之后,油泵法兰平面不会发生裂纹,汽油不会因此发生泄漏,保证了车内人员的生命安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现有的汽车燃油供给装置的油泵法兰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采用本发明的汽车燃油供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汽车燃油供给装置的油泵法兰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汽车燃油供给装置的油泵法兰上导杆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汽车燃油供给装置的油泵法兰上导杆套的剖视图。
图中附图标记为,1.油泵法兰;2.导杆套;3.导杆;4.加强筋;5.油泵壳体;6.辐射状加强筋;7.环状加强筋;8.十字筋;9.连接所述辐射状加强筋处的导杆套;10.连接所述辐射状加强筋以上的导杆套。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车燃料供给装置,如图2所示,包括油泵壳体5和油泵法兰1,所述油泵客体5和油泵法兰1通过导杆3连接,所述油泵法兰1上导杆3与油泵法兰1连接处设置有导杆套2,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导杆套2的外侧设置有多个辐射状加强筋6,所述导杆3插入所述导杆套2将所述油泵法兰1固定,所述导杆3的末端位于所述辐射状加强筋6上缘以上。所述导杆末端与法兰平面的距离可以为10mm。
现有的油泵法兰如图1所示,在受到强烈的侧面冲击之后,导杆3会由于受到冲击而发生摆动,但是由于油泵法兰1被牢固的密封固定在油箱的端口处,导杆套2附近就会发生破损,由于导杆3一般采用金属杆,并插到导杆套2的底部,而油泵法兰一般采用塑料,相对于金属杆的强度,油泵法兰的强度要弱很多,而导杆套2又通过加强筋4连接到油泵法兰平面,因此破损只会发生在油泵法兰的平面,这样就会导致汽油的泄漏。而本发明中,由于导杆3的末端位置位于辐射状加强筋6上缘以上,导杆套2包裹导杆3的部分由于没有设置加强筋,因此其强度就会低于导杆套2设置有加强筋的部分。当受到强烈的侧面冲击之后,导杆3发生摆动,导杆3末端处的导杆套2位置会首先发生破损,使得形变不会传递到油泵法兰平面,从而保证了在受到强烈的侧面冲击之后,油泵法兰平面不会发生裂纹。
为了进一步加强所述导杆套2与法兰平面连接的强度,从而增加导杆套2上强度的差别,如图4和图5所示,所述辐射状加强筋6的末端设置有环状加强筋7,所述环状加强筋7与所述导杆套2同心。
所述辐射状加强筋6位于所述导杆套2的高度高于其位于所述环状加强筋7的高度。
如图5所示,所述导杆套2内设置有连接所述导杆套2内壁的十字筋8。
连接所述辐射状加强筋处的导杆套侧壁9的厚度大于连接所述辐射状加强筋以上的导杆套侧壁10的厚度。
综上所述,本发明使得装置在受到强烈的侧面冲击之后,油泵法兰平面不会发生裂纹,汽油不会因此发生泄漏,从而保证了车内人员的生命安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未经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0820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高压电机定子线圈
- 下一篇:装饰有瓷片的文化办公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