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智能型触控装置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810198093.8 | 申请日: | 2008-08-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6134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03 |
发明(设计)人: | 张生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佛山市顺德区顺达电脑厂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41 | 分类号: | G06F3/041;G06F3/04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8308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智能型 装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一种触控装置及方法,特别是一种智能型触控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的进步,携带型电子装置的体积和重量均日益缩小,相反地,其所具备的功能却不减反增。
为了满足使用者的视觉享受,显示屏一般而言不能太小,因此要让携带型电子装置能够具备大显示屏又能兼具轻薄短小,唯有将显示屏以外的元件缩到最小,甚至移除。
基于上述的前提,目前的趋势即为将显示屏改为具有触控功能的触控面板,使得携带型电子装置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不仅按键的数量大幅减少,同时又提供了使用者足够尺寸的显示屏。
为了弥补移除的多个按键,常见的方法为在显示屏上显示一个虚拟键盘,然后让使用者点选虚拟键盘上的虚拟按键。但由于常见的携带型电子装置其显示屏大小一般均在2寸至3寸之间,所以若用手指输入往往会有误触的情况发生。
为了解决手指容易误触的问题,现有技术乃利用触控笔的方式,让点选区域集中在一小点上,进而提高了输入的准确性,但触控笔属于配件,且体积非常细小,许多使用者往往一不小心便遗失,此外,使用者欲输入文字前,必需先进行取出触控笔的动作,在使用上显得不够直觉简便。
因此现有的触控装置具有触控笔容易遗失以及使用上不够直觉简便等问题亟需改良。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出一种不需透过触控笔等额外工具,即可在具有触控面板的携带型电子装置上精确地输入文字的智能型触控装置。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触控装置包含:触控面板及指针模块。其中触控面板具有第一显示区与第二显示区,指针模块用以产生指针于第一显示区与第二显示区其中之一,当第一显示区被触碰时,切换指针至第二显示区,当第二显示区被触碰时,切换指针至第一显示区。
此外,当使用者触碰第一显示区且于第一显示区上移动时,指针亦对应移动于第二显示区。
另,本发明的第二显示区还包含虚拟键盘,虚拟键盘包含至少一虚拟按键,且虚拟按键对应一按键功能,当指针移动至虚拟按键上方,且第一显示区被点 击(click)时,虚拟按键所对应的按键功能将被执行。
本发明亦提出一种智能型触控方法,包含下列步骤:划分触控面板为第一显示区与第二显示区;产生指针于第一显示区与第二显示区其中之一;当第一显示区被触碰时,切换指针至第二显示区;及当第二显示区被触碰时,切换指针至第一显示区。
此外,上述的智能型触控方法还包含下列步骤:第一显示区被一使用者触碰且于第一显示区上移动;指针对应移动于第二显示区;产生虚拟键盘于第二显示区,其中虚拟键盘包含至少一虚拟按键,且虚拟按键对应一按键功能;指针移动至虚拟按键上方;第一显示区接收点击信号;及执行虚拟按键所对应的按键功能。
本发明在显示屏的第一显示区被触碰时,会切换指针至第二显示区的虚拟键盘上,然后透过手指在第一显示区滑动来控制指针在虚拟键盘上的位置,当指针移动至正确的虚拟按键上时,使用者只要点击第一显示区即可执行虚拟按键所对应的按键功能。
此外,本发明在显示屏的第二显示区被触碰时,会切换指针至第一显示区,其中第一显示区具有至少一字符,透过手指在第二显示区滑动来控制指针在第一显示区的位置,当指针移动至字符上方,且第二显示区被点击(click)时,光标将移动至字符后方。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不需透过触控笔等额外工具,即可在具有触控面板的携带型电子装置上精确地输入文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装置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示意图(1)。
图3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示意图(2)。
图4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装置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示意图(1)。
图6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示意图(2)。
图7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方法流程图。
图8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图2及图3,分别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装置示意图及其触控面板示意图(1)及示意图(2),包含:触控面板100及指针模块10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佛山市顺德区顺达电脑厂有限公司,未经佛山市顺德区顺达电脑厂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9809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