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保健胶囊的配方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56514.0 | 申请日: | 2008-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83379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31 |
发明(设计)人: | 刘显富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显富 |
主分类号: | A61K36/48 | 分类号: | A61K36/48;A61K9/48;A61P1/14;A61P37/04;A61K31/198;A61K31/705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6600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保健 胶囊 配方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保健品,具体涉及一种中药的保健胶囊。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各种补充核酸及氨基酸的各种保健品很多,例如一些产品含(RNA+DNA)≥0.2g/粒,其中DNA含量极少,也有一些产品核苷酸主要成分为5-核苷酸,含量为20%,功效都为提高免疫力。这些保健品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核酸变成核苷酸需要经过二个步骤;1、核糖核酸降解为核糖核苷酸,其转化率为60%左右,脱氧核酸降解为脱氧核苷酸,其转化率为50%左右;2、核糖核苷酸从肠道上皮细胞吸收进入血液,吸收率为80%,脱氧核苷酸从肠道上皮细胞吸收进入血液,吸收率为95%;3、以上产品均为单纯的补充核酸,而人体吸收核酸是以核蛋白形式存在,所以人体的转化、吸收存在较大的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保健胶囊的配方,它由DNA的基本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RNA酶解制得的核苷酸及氨基酸组成的科学配方不仅解决了外援性核酸在人体吸收转换率低的难题,而且解决了DNA、RNA、蛋白质三项补充的难题。为了解决背景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它由葛根、核苷酸、杜仲、L-赖氨酸盐酸盐组成,葛根所占重量百分比为18-53%,核苷酸所占重量百分比为20-55%,杜仲所占重量百分比为5-15%,L-赖氨酸盐酸盐所占重量百分比为10-14%,将杜仲和葛根分别置在60℃-70℃下干燥;将杜仲和葛根粉碎并过120目筛,加入相应重量的核苷酸、L-赖氨酸盐酸盐混合均匀,将均匀混合物料置于60-70℃下干燥5小时灭菌,最后填充胶囊。由于人体吸收核酸是以核蛋白形式存在,本发明在核酸类产品开发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由DNA的基本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RNA酶解制得的核苷酸及氨基酸组成的科学配方不仅解决了外援性核酸在人体吸收转换率低的难题,而且解决了DNA、RNA、蛋白质三项补充的难题。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具体实施方式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它由葛根、核苷酸、杜仲、L-赖氨酸盐酸盐组成,采用葛根380g、核苷酸350g、杜仲150g、L-赖氨酸盐酸盐120g混合制作成1000g成品,将杜仲和葛根分别置在60℃-70℃下干燥;将杜仲和葛根粉碎并过120目筛,加入相应重量的核苷酸、L-赖氨酸盐酸盐混合均匀,将均匀混合物料置于60-70℃下干燥5小时灭菌,最后填充胶囊。
核苷酸:核苷酸属于食品添加剂目录中的营养强化剂,核苷酸是核酸的基本构成单元,核酸由许许多多的核苷酸通过3’-5’磷酸二酯键连接而成。核酸是细胞构成的重要组分,它参与控制细胞的遗传、变异、蛋白质的合成以及参与细胞中各种新陈代谢活动,在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核酸在体内有两种合成方式:从头合成途径和补救合成途径。从头合成是指在体内,细胞利用多种合成酶和能量,将体内的营养物质如氨基酸,叶酸等物质一步步合成核酸大分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内的某些酶的缺乏和能量不能够及时供给,导致从头合成的效率降低甚至丧失,这时体内核酸的补充大多依赖补救合成途径。补救合成是指细胞利用核苷和核苷酸直接合成大分子核酸。因此在成长过程中及中老年时期,补充一定量的核苷酸是有益的。一般来说,食物中含有的核苷酸约为4-80μmol/L,含量较低,由此可见补充外源性的核苷酸对于健康很重要。膳食中的核苷酸是以核蛋白的形式存在,需经蛋白水解作用分离出核酸,核酸进一步降解成核苷酸才能吸收。本产品是以混合核苷酸为主要原料经科学加工而成,更利于被人体吸收。
核苷酸在免疫细胞的快速增殖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即一方面作为增殖细胞的细胞核中核酸物质的原料,另一方面核苷酸可作为免疫活动中的能量和代谢调节作用,如ATP、GTP等发挥能量分子的作用。因此确定核苷酸是本发明中主要功效成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显富,未经刘显富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5651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