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产多糖和三萜类物质的茶薪菇菌丝体的液体发酵工艺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38570.1 | 申请日: | 2008-07-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53680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28 |
发明(设计)人: | 高兴喜;王玥;程显好;王淑芳;张桂春;李杏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鲁东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P19/04 | 分类号: | C12P19/04;C12P33/00;C12N1/14;C12R1/645 |
代理公司: | 烟台信合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韩珺 |
地址: | 264000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产 多糖 三萜类 物质 茶薪菇 菌丝体 液体 发酵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食用菌茶薪菇生产多糖和三萜类物质的液体发酵工艺,属于生物工程技术领域,是利用生物体的培养、发酵而生产已知的,或新的生物体,或其代谢物的技术。
背景技术:
茶薪菇(Agrocybe aegerita)为担子菌纲、粪锈伞科、田头菇属真菌。是一种具有很高开发价值的珍稀食药用真菌。食味独特,营养丰富,具有祛湿、利尿、健脾胃、明目、抗衰老、降低胆固醇、防癌和抗癌的特殊功能,还可治疗头晕、头痛、腹泻、呕吐等症。茶薪菇近年来在国内已进行广泛人工栽培,但由于人工栽培存在周期长、成本高、受环境条件影响大等缺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其开发利用,而采用液体发酵技术是目前深度开发食用菌活性成分的有效方法,并已成功在灵芝、香菇、灰树花等珍稀食药用菌实现规模化生产。有关茶薪菇液体深层发酵研究报道较少。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茶薪菇菌丝体生物量、多糖或三萜类物质的某一方面的发酵生产。
还有一些相关文献报道茶薪菇液体发酵方法,但是,其主要生理活性物质均较低,至今尚无成熟的液体发酵法高产茶薪菇多糖和三萜类物质的方法,因此,尽快开发研究一种通过液体发酵法能够同时高产茶薪菇多糖和三萜类物质的技术,达到“一罐两药”的目的,是人们所迫切需要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已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达到一罐两药、降低成本,生产产量高的利用食用菌茶薪菇生产多糖和三萜类物质的液体发酵工艺。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如下措施来达到:一种高产多糖和三萜类物质的茶薪菇菌丝体的液体发酵工艺,其特征在于其工艺流程为:斜面菌种活化培养→液体菌种制备→液体发酵培养;具体步骤如下:
1、斜面菌种活化培养:将茶薪菇菌种接种于PDA斜面培养基上活化后,转接到PDA平板培养基上,进行斜面菌种的培养,培养温度25~30℃,培养时间5~10天;
2、液体菌种制备:
液体培养基组成:马铃薯150~250g/L、葡萄糖15~25g/L、酵母膏1~5g/L、余量为蒸馏水;pH值自然。
培养条件:挑取活化好的斜面菌种接种于三角瓶中,置于摇床中培养,转速100~180r/min,温度25~30℃,时间5~8天;
3、液体发酵培养:
发酵培养基组成:葡萄糖10~20g/L、 蛋白胨1~5g/L、玉米粉15~30g/L、大豆粉2~10g/L、余量为蒸馏水;
培养条件:将制备的液体菌种接种于三角瓶中,置于摇床中发酵培养,摇床转速100~180r/min,温度25~30℃,时间5~8天;
为了进一步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所述的液体培养基组成:马铃薯200g/L、葡萄糖20g/L、酵母膏2g/L、余量为蒸馏水。
为了进一步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所述的发酵培养基组成:葡萄糖16g/L、蛋白胨2.93g/L、玉米粉20.93g/L、大豆粉6.44g/L、余量为蒸馏水。
为了进一步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所述的液体菌种制备步骤的培养条件中500mL三角瓶中装有液体培养基50~200mL。
为了进一步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所述的液体发酵培养步骤的培养条件中500mL三角瓶中装有液体培养基50~200mL。
为了进一步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所述的液体发酵培养步骤的培养条件中初始pH值4~8。
为了进一步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所述的液体发酵培养步骤的培养条件中接种量200~800mg湿重/L。
为了进一步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所述的茶薪菇菌种为田头菇属真菌茶薪菇(Agrocybe aegerita),为普通栽培品种,购自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编号为CGMCC No.5.778。
多糖和三萜类物质的提取与测定:
从发酵培养的产物中收集茶薪菇菌丝体,采用常规的方法分离茶薪菇多糖和三萜类物质。
茶薪菇多糖可通过乙醇沉淀法获得,三萜类物质通过甲醇超声提取后经过初步纯化获得,采用常规的分析方法对产物进行分析测试。
本发明同已有技术相比可产生如下积极效果:本发明采用液体发酵法同时高效生产茶薪菇多糖和三萜类物质,且多糖和三萜类物质产量分别达到2.10g/L以上和842.51mg/L以上,均高于现有文献报道水平,为采用“一罐两药”进行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本发明所筛选的以玉米粉和大豆粉为主要原料的发酵培养基有利于进一步降低工业化发酵生产成本。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鲁东大学,未经鲁东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3857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紫外光厌氧双重固化的涂料
- 下一篇:水性弹点漆